簽署技術合作協議後的清晨,陸軒坐在辦公室裡,手中拿著項目規劃文件,心早已飛到了非洲工地,思考著後續的工作安排。
“技術引進隻是開始。”他低聲說道,語氣堅定如鐵。
會議室內,張濤、孫明等人已早早到場,氣氛緊張卻有序。技術團隊與外聘專家正在逐項核對數據,確保新舊係統無縫銜接。時間緊迫,容不得半點疏漏。
“今天是關鍵的一天。”陸軒走進會議室,目光掃過在場每一個人,“我們必須在三天內完成初步融合,否則整個項目將麵臨延誤。”
張濤點頭:“我們已經安排專人監控進度,每兩小時彙報一次。”
“很好。”陸軒環視全場,“但僅靠監控還不夠。我們需要主動出擊,發現問題就立刻解決,不能等它發酵。”
會議持續了兩個小時,最終確定了詳細分工和時間節點。德國專家漢斯提出一個關鍵問題——數據傳輸延遲可能影響施工精度。這一問題若不解決,後果不堪設想。
“我曾在中東項目中遇到類似情況。”漢斯緩緩開口,“當時我們采用了一種特殊的信號增強方式,雖然未經全麵驗證,但在緊急情況下有效。”
陸軒眼神一亮:“那就試試。”
接下來的四十八小時,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技術團隊不分晝夜地調試設備,優化算法;引進的專家親自下場指導操作,確保每一個環節都精準無誤。
第三天清晨,當第一組融合測試數據傳回時,張濤激動地衝進辦公室:“成功了!誤差率控製在千分之一以內!”
陸軒微微一笑,隨即撥通胡軍電話:“準備進入下一階段,確保現場安全。”
與此同時,在非洲工地,一支由德國專家帶領的技術小組正緊鑼密鼓地部署遠程控製係統。他們與本地工程師密切配合,將最新的地質勘測模型導入施工方案。
“溫度變化超出預期!”一名工程師焦急報告。
“調整參數,啟用備用冷卻係統。”德國負責人冷靜指揮。
“這會增加能耗。”
“比起停工,這點代價值得。”對方果斷下令。
就在技術融合穩步推進的同時,陸軒接到了一個意外的消息——當地合作方對樊星閣的能力仍存疑慮,要求他們在五天內完成一項關鍵工程節點,否則將重新評估合作資格。
“這是個挑戰。”張濤皺眉,
“沒錯。”陸軒站起身來,“我要親自去一趟。”
抵達非洲後,陸軒第一時間與當地合作方代表會談。對方神色冷淡,顯然並未真正認可樊星閣的實力。
“我們知道你們有技術支援,但我們更關心的是執行力。”合作方代表開門見山,“這個節點,關係到整個項目的成敗。”
陸軒點頭:“我明白。給我五天時間。”
談判結束後,胡軍低聲問道:“真能在五天內完成?”
“必須完成。”陸軒語氣堅定,“這是我們證明自己的機會。”
接下來的五天,是一場極限挑戰。白天,張濤帶領團隊與當地人員緊密協作,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題;夜晚,胡軍帶隊巡邏工地,防止任何突發狀況乾擾施工。
第四天傍晚,工地上突然傳來警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