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水,樊星閣科研中心燈火通明。實驗室裡,儀器運轉的嗡鳴聲此起彼伏,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金屬與電子元件混合的氣息。這裡是整個組織未來的希望所在,也是陸軒傾注最多心血的地方。
然而,此刻的氣氛卻並不輕鬆。
趙宇站在實驗台前,眉頭緊鎖地翻看著手中的數據報表,臉色沉重。一旁的技術人員也大多神情凝重,偶爾低聲交談幾句,聲音中透著疲憊和焦慮。
“數據丟失了?”陸軒走進來時,正聽見趙宇的聲音帶著一絲壓抑的怒意。
“是的。”一名年輕的程序員抬起頭,“核心算法模型的部分參數在昨晚備份過程中出現異常,導致部分關鍵實驗數據丟失,我們現在無法複現之前的結果。”
“有沒有恢複的可能性?”
“技術團隊已經在嘗試,但目前還沒有確切進展。”
陸軒沒有說話,隻是緩緩點頭,目光掃過整個實驗室。他能感受到這裡彌漫著一股無形的壓力——不是來自外部,而是來自他們自己。
這是科研創新必經的過程,也是最考驗人心的階段。
他走到中央控製台前,環視眾人:“大家辛苦了。我知道這段時間大家都很拚,連續加班、反複調試,隻為儘快取得突破。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必須麵對的現實。”
人群中有人抬頭看向他,眼神裡既有期待,也有迷茫。
“我不會責怪任何人。”陸軒語氣平穩而堅定,“但我也不會讓任何人放棄。我們走到這一步,靠的是信念,而不是運氣。”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數據丟了,我們可以找回;方向錯了,我們可以調整。可如果連信心都丟了,那我們就真的輸了。”
趙宇沉默片刻,低聲道:“問題是,這次的瓶頸比我們預想的要複雜得多。我們在智能調度係統的算法優化上卡住了,幾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各執己見,意見始終無法統一。”
陸軒微微一笑:“那就把他們叫來,一起談。”
半小時後,會議室裡坐滿了人。來自人工智能、係統工程、材料科學等不同背景的研究員們圍坐在桌邊,氣氛有些沉悶。
“各位。”陸軒開門見山,“我知道你們都有自己的專業判斷,也都有自己堅持的理由。但我想問一句——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沒有人回答,隻是一雙雙眼睛望著他。
“不是為了證明誰對誰錯。”他繼續說,“而是為了找到最優解。如果我們各自為戰,那這個項目永遠不可能成功。”
他站起身,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三個詞:協作、信任、突破。
“我們需要的不是某一個人的天才想法,而是所有人的智慧彙聚。今天,請你們放下各自的立場,從整體出發,重新梳理問題的核心。”
會議持續了整整兩個小時。最初還有些爭執,但隨著討論深入,一些原本被忽視的細節逐漸浮現出來。
一位年輕研究員忽然插話:“我覺得……或許我們不該隻盯著算法本身,而是要考慮它的實際應用場景。比如,它是否適配當前的硬件結構?”
這句話像是一顆石子投入湖麵,激起層層漣漪。
“你的意思是……”趙宇若有所思。
“也許我們應該換一個角度,從係統集成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那位年輕人補充道,“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更高效的硬件架構,或許就能繞開這個算法瓶頸。”
會議室陷入短暫的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