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黎明的曙光灑落,實驗室內的燈光依舊明亮。昨夜的奮戰雖已告一段落,但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陸軒站在控製台前,目光掃過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團隊成員陸續就位,疲憊中透著一股不屈的韌勁。他們知道,這一戰不僅關乎技術突破,更關乎樊星閣在國際舞台上的聲譽與未來。
“昨晚的數據模型驗證結果出來了。”趙宇走上前來,手中拿著一份報告,“部分參數存在偏差,需要進一步優化。”
“時間不多了。”張濤皺眉,“外方要求我們在七十二小時內提交最終成果。”
“那就抓緊每一分每一秒。”陸軒語氣堅定,“今天的目標是獲取關鍵數據模型,完成聯合攻關,並確保最終實驗順利進行。”
晨光透過玻璃窗灑入室內,映照在每個人的臉上。沒有豪言壯語,隻有行動與決心。
第一戰:數據之門
服務器權限問題成為首個難關。淩晨四點前,係統僅開放低級訪問接口,無法調取完整數據集。而核心模型正藏於深處,猶如一座金庫,隻等智者開啟。
“馬亮,你負責網絡滲透。”陸軒下達指令,“必須在權限窗口關閉前植入臨時訪問插件。”
“明白。”馬亮點頭,迅速連接目標服務器。他的手指在鍵盤上飛快敲擊,仿佛在演奏一場無聲的交響樂。
與此同時,孫明遠程操控數據庫,小心翼翼地導出關鍵片段。“數據碎片化嚴重,需要拚接還原。”他低聲說道。
“那就拚。”陸軒語氣沉穩,“每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
三小時後,數據集終於完整呈現。然而,在解析過程中,一行異常日誌引起注意——時間戳顯示為三天後的某個時刻。
“這不可能。”趙宇皺眉,“數據來自過去,卻包含未來的記錄?”
“說明有人提前預設了某種機製。”林娜輕聲說,“或許,我們並不是唯一在關注這項技術的人。”
眾人沉默,空氣陡然凝重。
第二戰:破語言壁壘
上午十點,聯合攻關會議如期舉行。中方與外方技術人員齊聚一堂,卻因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頻頻爭執。
“他說我們的算法邏輯太跳躍,缺乏理論支撐。”翻譯官無奈地轉述。
“那我們就用圖像說話。”張濤忽然開口,“把複雜公式轉化為可視化圖表,直觀展示思路。”
這個提議得到了雙方認可。很快,黑板上布滿了流程圖、函數曲線與結構示意圖。
“現在看懂了嗎?”張濤指著一個複雜的交叉節點問道。
外籍工程師點了點頭,隨後又提出一個問題:“你們是怎麼想到這個構想的?”
“靈感來源於一次失敗的實驗。”張濤回答,“那次我們差點放棄,但正是那次失敗,讓我們發現了新的路徑。”
一名外方專家若有所思地記下了什麼。而角落裡,一位戴眼鏡的工程師悄悄拍下了一張草圖。
第三戰:極限測試
傍晚時分,實驗設備進入高強度運行階段。隨著壓力逐步提升,溫度也不斷攀升。冷卻係統已經接近極限,而最關鍵的測試尚未開始。
“如果不能及時降溫,整個實驗將被迫中斷。”林娜焦急地說。
“聯係本地供應商,調撥備用冷卻模塊。”陸軒果斷下令。
“最快也要兩小時送達。”林娜回複。
那就在這兩小時內,人工維持溫度。胡軍帶著堅定的神情,再次踏入機房,指揮眾人開展人工降溫工作。
汗水順著他們的額頭滑落,但他們毫不退縮。
“溫度穩定了!”監控員高聲彙報。
眾人鬆了一口氣,隨即迅速回到各自崗位。
“啟動最終測試程序。”趙宇按下執行鍵,所有人屏息以待。
屏幕上的數字緩緩爬升,誤差率逐漸收斂,最終定格在一個令人振奮的數值上。
“成功了!”不知是誰喊了一聲,緊接著是掌聲與歡呼。
陸軒站在人群中,看著大家興奮的樣子,心中湧起一股欣慰,他清楚後續還有更多挑戰,但此刻的成功是個良好開端。
窗外,夕陽西下,天邊染上一抹金色。
而他們的腳步,從未停歇。
喜歡一腳踹出黑道傳奇請大家收藏:()一腳踹出黑道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