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微微一怔,隨即露出一絲敬佩之色。他知道,陸軒並非不在乎人才流失,而是早已看透人心。在這個行業裡,隻有真正熱愛技術、願意承擔風險的人,才能走得長遠。
幾天後,服務器集群升級完畢,第一批訓練模型開始運行。然而,問題也隨之而來。
算力不足導致訓練周期遠遠超出預期,模型收斂速度緩慢,甚至出現了幾次數據異常崩潰的情況。
“我們現在的硬件配置,根本撐不起這麼大的模型。”工程師李浩皺著眉頭說道,“除非能再增加至少兩倍的gpu資源。”
“錢不是問題。”趙宇在一旁插話,“問題是時間。”
“我們可以優化模型結構。”張濤提出建議,“比如引入輕量級網絡架構,或者使用知識蒸餾的方式,用小模型去擬合大模型的輸出。”
“這些方法我都想過。”李浩歎氣,“但問題是,我們沒有足夠的實驗樣本,也沒有現成的數據集可以調用。”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
陸軒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寫下幾個關鍵詞:數據、模型、算力、效率。
“我們要做的,不是複製彆人的路。”他轉過身,目光堅定,“而是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突破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頓了頓,繼續說道:“數據方麵,我們可以結合現有的業務場景,構建專屬的數據集;模型方麵,可以嘗試混合架構,兼顧性能與效率;至於算力——”他看向孫明,“能不能協調一部分閒置資源過來?”
孫明思索片刻,點頭:“可以試試,但需要壓縮部分非核心項目的預算。”
“那就壓縮。”陸軒毫不猶豫。
接下來的幾天,整個實驗室進入了高強度運作狀態。胡軍偶爾路過時,聽到工程師們低聲抱怨:
“這玩意兒太複雜了,我們根本沒經驗。”
“是啊,以前都是做基礎運維,現在突然要搞ai,感覺像趕鴨子上架。”
“彆說了,乾就完了。”
儘管有質疑,也有壓力,但更多的人選擇了堅持。因為他們看到,陸軒每天都會親自到場,參與討論,聽取意見,甚至親自調試代碼。
有一次深夜,林娜偶然走進實驗室,發現陸軒正坐在角落的一台電腦前,手指飛快地敲擊鍵盤,屏幕上不斷跳出新的命令行。
她沒有打擾,隻是靜靜地站在一旁。
直到一段程序運行結束,陸軒才抬頭看見她。
“你怎麼還沒回去?”他問。
“我在等你。”林娜輕聲回答,“你每天都這麼晚走嗎?”
陸軒笑了笑:“不累的時候,我就多待一會兒。”
“你不擔心失敗嗎?”她忍不住問。
陸軒沉默片刻,然後緩緩開口:“怕,當然怕。但更怕的是,我們連試都不敢試。”
他站起身,望向窗外漸亮的天際線。
“這個世界,不會因為你是誰就停下腳步。你要麼追上去,要麼被甩在後麵。”
林娜望著他的背影,忽然明白了什麼。
這一夜,實驗室的燈光徹夜未熄。
而在某個角落,那份署名模糊的舊報告,靜靜地躺在桌上,仿佛在等待某一天被重新翻開。
喜歡一腳踹出黑道傳奇請大家收藏:()一腳踹出黑道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