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他低聲重複著這個方向,仿佛在咀嚼這兩個詞背後的分量。
張濤站在白板前,正用紅筆圈出幾個關鍵點:“技術壁壘高、市場信任弱、政策不確定——這三個問題,我們必須一一破解。”
趙宇翻著手中的資料,忽然停頓了一下,“這份三年前的歐洲實驗室收購案……和卡洛斯現在的合作方路徑太相似了,幾乎是一模一樣的技術路線。”
林娜聞言立刻將那頁資料抽了出來,快速掃了一眼,點頭道:“我記下了,歸入‘潛在對手追蹤’。”
孫明合上財務模型,抬起頭:“我們現在資金緊張,如果要切入這個領域,必須控製風險。”
“那就先小步走。”陸軒終於開口,聲音不大,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我們不是去當先鋒,而是去做觀察者、參與者、整合者。”
胡軍靠在角落,聽不太懂這些術語,但他知道,隻要陸軒決定了的事,就一定有道理。他隻是問了一句:“我該做什麼?”
“守住底線。”陸軒看著他,“我們在試錯,你在護航。”
李剛皺眉:“我還是不懂,為什麼非得碰這種高科技的東西?咱們現在不是挺好嗎?”
“時代變了,我們需再次憑借判斷力做出正確選擇。”陸軒站起身,走到窗邊,窗外燈火通明,城市依舊喧囂。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隻有空調運轉的嗡鳴聲。
“那接下來怎麼做?”張濤打破沉默。
“第一步,整合所有信息。”陸軒轉身,目光掃過眾人,“情報、財務、行業趨勢,全部結構化處理,建立一個完整的評估體係。”
孫明立刻點頭:“我來牽頭。”
“第二步,組建專項研究小組。”陸軒繼續說道,“趙宇負責技術分析,張濤做市場策略,孫明統籌財務模型。”
“沒問題。”三人同時應聲。
“第三步,確定我們的切入點。”陸軒語氣平穩,“不盲目投入,也不被動觀望。我們要找到那個最合適的時機,最小的風險,最大的機會。”
李剛雖然還是有些迷糊,但也點了點頭:“行吧,你們說怎麼乾就怎麼乾。”
會議持續到深夜,資料被一頁頁翻過,討論的聲音此起彼伏。林娜在一旁記錄著每一個細節,連一句不經意的疑問都沒有遺漏。
淩晨兩點,陸軒走出會議室,辦公室裡隻剩下一盞燈還亮著。他拿起桌上那份剛剛整理好的報告,翻開第一頁,上麵寫著一行字:
信、勢、聲——信為基,勢為形,聲為引。
他輕輕笑了笑,這正是他昨天寫下的那句話。
第二天清晨,陽光透過玻璃灑進辦公室,照亮了桌上的筆記本電腦。屏幕上顯示著一張複雜的三維模型圖,是孫明連夜整理出的“技術資金市場”三維評估模型。
趙宇和張濤已經提前來到,正在低聲討論什麼。
“我發現一個問題。”趙宇指著屏幕,“國內ai醫療的數據獲取難度很大,很多醫院不願意開放患者資料。”
“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路。”張濤眼中閃著光,“如果我們不是去搶數據,而是去建場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