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未散,晨光初現。
樊星閣的會議室依舊燈火通明。昨夜的討論餘音未落,空氣中還殘留著咖啡與紙張交織的氣味。趙宇坐在會議桌前,筆記本攤開,屏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數據和圖表,他的手指在鍵盤上敲擊著,卻遲遲沒有新的進展。
李剛靠在椅背上,雙臂交叉,眉頭緊鎖;張濤則在紙上反複勾畫,試圖用線條理清思路;馬亮站在窗邊,目光穿過玻璃,似乎在尋找某種靈感;孫明翻著手中的財務報表,神情凝重;胡軍則站在白板前,用筆在上麵圈圈點點,試圖找出一個突破口。
氣氛沉悶,仿佛有一層無形的屏障,將他們的思緒困在了某個瓶頸之中。
“這個模型……我們是不是從一開始就錯了?”張濤忽然開口,聲音不大,卻在會議室中激起一絲波瀾。
眾人紛紛抬頭,看向他。
“我們的思路,是建立在傳統業務邏輯上的。”張濤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指著上麵的一組公式,“可新業務的規則完全不同,它不是線性的,而是跳躍的,甚至是反邏輯的。”
李剛皺眉:“你的意思是,我們不能用過去的經驗去套現在的局勢?”
“不是不能,而是不夠。”張濤語氣堅定,“我們必須找到新的切入點,否則,永遠隻能在原地打轉。”
趙宇沉思片刻,點頭:“有道理。我們太依賴已有的模式,反而忽略了這個領域本身的特性。”
“可問題來了。”胡軍開口,“我們沒人真正了解這個領域,更彆說掌握它的核心邏輯。”
“所以,我們需要外部力量。”趙宇緩緩說道。
就在這時,會議室的門被推開。
陸軒走了進來。
他穿著筆挺的西裝,眼神依舊如炬,步伐穩健,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氣場。
“你們討論得怎麼樣?”他一邊走,一邊問道。
“還在瓶頸裡。”張濤如實回答,“我們缺乏這個領域的專業認知,很多假設都站不住腳。”
陸軒點頭,似乎早已預料到這種情況。
“我聯係了幾位專家。”他將一份文件放在桌上,“吳峰推薦了一位金融戰略顧問,馬亮也找到了一位曾在該領域取得過突破的技術專家。”
“他們願意來?”趙宇問。
“正在路上。”陸軒目光掃過眾人,“你們要做的,不是等他們來解決問題,而是準備好問題,讓他們幫我們找到答案。”
會議室的氣氛,因這句話而微微活躍。
“我建議,先把我們目前遇到的難題整理出來。”孫明開口,“然後分類,哪些是技術性的,哪些是邏輯性的,哪些是認知上的。”
“好。”趙宇點頭,迅速打開文檔,開始整理。
眾人紛紛動起手來,會議室重新恢複了節奏。
幾個小時後,資料已經整理完畢。
“這些是我們的核心問題。”趙宇將文件推到陸軒麵前,“他們來了之後,我們該怎麼安排?”
陸軒翻閱著文件,片刻後合上。
“先讓他們了解我們的目標,再帶他們熟悉我們的思路。”他說道,“然後,讓他們指出我們思維中的盲點。”
“這會不會太被動?”李剛皺眉。
“不。”陸軒搖頭,“我們要的是碰撞,不是答案。真正的答案,隻能從我們自己這裡誕生。”
眾人紛紛點頭。
“那就等他們來了。”張濤輕聲道。
“等他們來了。”陸軒重複一遍,目光堅定。
窗外,晨光灑入,映在會議桌上,照亮了那些還未完成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