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彎腰係好鬆開的鞋帶,腦海中浮現出昨夜談判桌前的每一句話,仿佛一個微小的動作,也預示著某種轉折的到來。他直起身,目光沉靜,仿佛開啟了新的篇章。當晨光尚未完全鋪滿城市,樊星閣迎來了新的決策時刻。
樊星閣總部會議室的玻璃幕牆外,天際線被一層薄霧籠罩,樓宇輪廓在微明中若隱若現。昨夜李剛帶回去的那份提案文件,此刻正靜靜躺在會議桌上,紙頁邊緣因反複翻閱而微微卷起。陸軒立於白板旁,指尖劃過白板上的一處標記,目光沉靜如深潭。
張濤匆匆進來,腋下夾著一台筆記本,額前碎發被晨風拂得淩亂。“數據跑完了,”他將電腦放在桌上,迅速展開投影,“在聯合運營模式下,如果我們隻開放60技術權限,剩餘部分按季度達標解鎖,對方的投入回報周期會延長14個月,但項目整體穩定性提升37。”
陸軒點頭,轉身在白板上寫下“共享”與“共生”兩個詞,圈住後者。“技術互通不是施舍,是共建。我們要的不是他們點頭,是讓他們主動伸手。”
李剛靠在窗邊,雙臂環胸:“可他們真會信這套?畢竟以前都是我們求著合作。”
“這一次,”陸軒目光掃過眾人,“是我們掌握節奏。”
張濤立即接話:“我已經細化了技術共享範圍——基礎算法框架、監測係統接口、能源轉化模型前兩層可立即開放;核心優化模塊、動態負載預測、自適應調控係統列為‘研發共進區’,需雙方團隊聯合開發,成果共享。”
“分工呢?”趙宇走進來,手裡拿著一份打印稿,“他們有沒有能力跟上我們的節奏?”
“這正是突破口。”張濤調出一張組織架構圖,“我建議設立‘雙軌研發組’:我們出技術骨乾,他們派執行人員,每組配備獨立審計通道。進度、數據、問題全部透明化。誰拖後腿,誰就在董事會麵前抬不起頭。”
孫明從財務角度補充:“聯合研發的投入成本可以分攤,但知識產權歸屬必須明確——基礎成果雙方共有,創新突破歸研發主導方,三年內優先使用權歸屬合作項目。”
陸軒聽著,緩緩點頭。他拿起筆,在“績效解鎖”旁寫下“激勵機製”四字。“設階段性獎勵:每季度達成能效提升目標,額外釋放5核心技術權限,並開放一次國際技術峰會聯合發布資格。”
“這招狠。”林娜輕聲說,“他們不是隻想拿技術嗎?那就讓他們親手參與創造。等真出成果了,反倒舍不得撕破臉。”
“對。”陸軒嘴角微揚,“讓他們從‘索取者’變成‘共建者’。一旦投入了人力、資源、聲譽,退出成本就高了。”
會議室內一片沉靜,唯有投影儀風扇低鳴。每個人都在消化這個層層嵌套的邏輯鏈——此次並非簡單的妥協讓步,而是巧妙布局,引對方深入合作。
三個小時後,李剛再次踏入恒源能科總部大樓。這一次,他沒有直接去會議室,而是先在接待區等了十五分鐘,手中文件夾封麵朝下,紋絲未動。
當他終於被請入會議室時,陳誌遠已在座,臉色陰沉,手指無意識地敲擊桌麵。對麵兩位董事低聲交談,神情猶疑。
“你們的新方案,我們看了。”陳誌遠開口,語氣帶著試探,“技術互通可以接受,但聯合研發的主導權,必須由我們把控。”
李剛不急不緩地坐下,將文件輕輕推至桌心。“主導權在董事會,五席三比二,這是底線。”他頓了頓,“但真正的主導,從來不在席位,而在進度。”
他打開文件夾,抽出一頁圖表:“過去三年,樊星閣主導的七個綠色能源項目,平均建設周期比行業快28,運維成本低41。這些數據,經得起任何第三方驗證。”
陳誌遠眯起眼:“你想說什麼?”
“我想說,”李剛直視對方,“如果你們真想掌控項目,最好的方式不是搶權,而是讓我們跑得更快。而我們,隻和能跟上節奏的人同行。”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
“至於聯合研發,”李剛繼續道,“我們不設壁壘,但也不養閒人。每組每周提交進展報告,月度評審,連續兩次墊底的團隊,自動降級為輔助角色——包括貴方指派的負責人。”
一位董事忍不住開口:“你們憑什麼認定我們跟不上?”
“我沒有認定。”李剛淡淡道,“我隻是建議,讓結果說話。”
陳誌遠沉默良久,終於開口:“陸總……會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