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南美能源政策變動相關事宜後,團隊繼續聚焦於項目的核心進展。晨光斜切過總部大樓的玻璃幕牆,將會議桌一端照得通亮。陸軒站在投影幕前,指尖輕點遙控器,畫麵切換成一組動態曲線圖——那是“啟明”基地過去七十二小時的能源輸出與負荷調節數據。波形平穩如呼吸,間歇性躍升的峰值曲線如同脈搏跳動,精準契合西北荒漠晝夜溫差帶來的光照波動。
“這不是簡單的供電。”他聲音不高,卻像鐵錘敲擊鋼板,“這是係統在自我學習。”
張濤從筆記本上抬起頭,眉頭微動:“昨天運維日誌顯示,微網調度算法自動優化了三次充放電策略,響應速度比人工乾預快了近四倍。我讓技術組深挖底層邏輯,發現儲能模塊的控製單元,居然在沒有預設指令的情況下,自主調整了電壓輸出梯度。”
趙宇接過話:“更關鍵的是,它不是孤立運行。氣象監測、光伏陣列傾角調節、氫能電解槽啟停——這些原本分屬不同係統的操作,現在出現了協同跡象。就像……它們開始‘對話’了。”
室內短暫靜默。
陸軒緩步走到地圖前,目光落在東南亞那片淡藍色區域。上一次技術突破,靠的是資源整合與戰略布局;而這一次,火種已從外部點燃,轉而向內燃燒——技術本身,正在孕育新的可能。
“我們一直說融合。”他轉身,眼神銳利如刀,“可什麼是融合?不是把兩個東西拚在一起,而是讓它們產生化學反應,生成第三種力量。現在,這股力量自己冒頭了。”
話音未落,李剛推門而入,手裡攥著一份熱敏打印紙,邊走邊念:“剛從測試端抓取的數據!新能源控製協議和城市智能交通係統的底層架構,存在可匹配的數據接口!雖然協議版本不兼容,但通信幀結構高度相似,隻要做一次協議映射,就能實現雙向數據交換!”
張濤猛地站起:“你是說,我們的供能係統,能跟智慧城市的交通調度‘握手’?”
“不止交通。”李剛咧嘴一笑,眼中燃起久違的戰意,“工業自動化、樓宇管理係統、甚至應急響應網絡——這些係統都在用類似的控製語言。我們的技術,不是孤島,是能接入整個城市神經的節點!”
陸軒沒有立刻回應。他走向白板,拿起記號筆,刷刷寫下三行字:
新能源x智能控製=動態供能網絡
動態供能x行業場景=產業級解決方案
產業級方案x數據協同=新一代基礎設施
筆尖頓住,他抬頭:“我們過去在建電站,現在,我們要建生態。”
會議迅速轉入技術方向研討。趙宇提出將新能源係統接入智能製造產線,利用智能控製實現“按需供電”,避免因電網波動導致的停機損失;張濤則建議與物流車隊合作,讓每輛貨車都成為移動儲能單元,在運輸途中參與區域電網調峰。
“但問題也在這兒。”孫明冷靜開口,“智能控製係統來自不同廠商,協議標準五花八門。我們自己的係統雖然開放,可一旦對接外部平台,數據格式、通信頻率、安全認證全是障礙。光是協議轉換,就得投入大量算力資源。”
“而且。”胡軍沉聲道,“越是深度接入,暴露麵就越大。一旦被惡意滲透,不隻是數據泄露,整個能源網絡都可能被劫持。”
陸軒點頭:“所以,融合不是拿來就用,而是要主導規則。我們要做的,不是適應彆人的係統,而是讓彆人適應我們的標準。”
他環視眾人:“方向隻有一個——新能源技術與智能控製技術深度融合。不是輔助,不是疊加,是重構。誰來牽頭?”
李剛幾乎同時站起:“我!”
張濤也舉手:“我可以提供前期技術架構支持。”
“好。”陸軒拍板,“李剛任融合項目第一負責人,張濤組建跨係統對接小組,趙宇協調市場端需求反饋,孫明負責成本與風險評估。今天就開始。”
散會後,研發實驗室燈火通明。
李剛帶著六名技術骨乾圍在主控台前,三塊屏幕上滾動著不同係統的數據流。左側是“啟明”基地的實時能源調度日誌,右側是某智慧城市交通控製平台的開源模擬數據,中間則是他們自行開發的協議轉換中間件。
“開始對接。”李剛一聲令下,操作員敲下回車。
屏幕閃爍,進度條緩緩推進。起初一切正常,能源負荷曲線與交通流量數據開始同步波動,初步匹配成功。團隊中有人低聲歡呼。
可就在第十七秒,中間件突然報錯。
“數據包校驗失敗!”
“通信中斷!”
“目標係統拒絕響應!”
主控台警報燈驟然亮起,紅色警示框在屏幕中央彈出:“協議版本不匹配,數據幀結構異常,連接終止。”
李剛皺眉:“重試,啟用備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