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尚未完全鋪滿城市,會展中心外的廣場上已人影攢動。巨大的穹頂在初升的朝陽下泛著冷冽的金屬光澤,如同一頭蟄伏的巨獸,正等待著吞吐這場年度行業盛會的喧囂與野心。
陸軒站在展館入口前,風衣下擺被晨風輕輕掀起一角。他沒有急著進去,而是抬眼掃視四周——各大企業的展台正在做最後布置,彩旗、投影、全息裝置此起彼伏,空氣中彌漫著技術與資本交織的硝煙味。
他知道,這不再是一場單純的展示,而是一次主動出擊的戰場。
“準備好了嗎?”他側頭問身旁的李剛。
李剛咧嘴一笑,肩背挺直:“兄弟們都到位了。咱們的主控台、動態模型、實時數據流,全裝好了。就等開門那一刻,讓所有人看看,什麼叫真正的融合技術。”
陸軒點頭,邁步向前。
展館大門開啟的瞬間,人流如潮水般湧入。樊星閣的展位位於中央主軸區,黑色基調的展台沉穩大氣,中央懸浮著一座由光影構成的城市能源網絡模型,線路流轉間,數據如星河般閃爍。
展台前很快圍滿了人。
“這是你們自主研發的智能協同係統?”一位戴眼鏡的工程師指著模型中一條快速切換的能源路徑問道。
“每一個節點,每一毫秒的響應,都來自我們綠穀園的真實運行數據。”張濤走上前,語氣沉穩,“您可以現場輸入任意負荷突變參數,係統將在0.5秒內模擬出最優調度方案。”
他話音未落,模型已自動展開一場極端場景推演:風力驟降、光伏中斷、工業區突發用電高峰——三重壓力疊加之下,係統在0.43秒內完成跨域調度,能源曲線依舊平穩如初。
圍觀者中有人低聲驚呼。
“這不是預測,是自適應。”張濤繼續道,“它不依賴預設規則,而是像人腦一樣,在混亂中不斷學習、重構、進化。”
人群開始騷動。有人掏出手機拍攝,有人迅速記下技術參數,更有企業代表直接遞上名片,要求深入洽談。
陸軒站在展台後方,目光如鷹隼般掃過每一張麵孔。他知道,真正的機會,往往藏在那些沉默觀察的人眼中。
果然,一名中年男子在模型前駐足良久,眉頭微皺,終於開口:“你們的係統確實驚豔。但我關心的不是峰值表現,而是持續運行七十二小時後的穩定性衰減率,以及後期維護成本。”
這個問題一出,周圍嘈雜聲頓時低了幾分。
陸軒緩步上前:“您問到了關鍵。”
他沒有立即回答,而是示意林娜調出一組隱藏數據流。大屏上,一條長達一百二十小時的連續運行曲線緩緩展開,波動幅度始終控製在0.8以內。與此同時,係統自檢日誌顯示,故障預警模塊在第89小時自動識彆並隔離了一處潛在傳感器漂移,全程無需人工乾預。
“我們的維護邏輯是‘預防優於修複’。”陸軒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係統不是越複雜越好,而是越聰明越省心。您看到的每一次自動校準,都是它在替您的團隊省下一次深夜搶修。”
中年男子眼神一震,終於遞上名片:“我是宏遠科技的技術總監,我們正在籌建智能園區,需要的正是這種能‘自己活’的係統。”
陸軒接過名片,交到李剛手中:“後續對接,交給你。”
李剛重重點頭,將名片小心收進內袋,隨即轉身走向另一撥正在激烈討論的企業團隊。
展台熱度持續攀升。短短兩小時,已有超過二十家企業表達了合作意向。但李剛沒有急於回應,而是按照事先製定的篩選標準,冷靜觀察、記錄、評估。
他發現,大多數企業關注的是短期效益——能否降低電費、提升效率、應付檢查。而真正值得合作的,往往是那些問出“兼容性”“擴展性”“底層協議開放程度”的人。
其中一家名為“啟明自動化”的小企業引起了他的注意。
公司規模不大,展台簡陋,但他們的技術負責人在聽完講解後,竟反向提出一個極具洞察力的問題:“你們的控製模塊是否支持第三方算法嵌入?我們有一套專用於精密製造的能耗優化模型,如果能與你們的係統融合,或許能實現更極致的響應精度。”
李剛心頭一動。
他沒有立刻答應,而是追問對方模型的具體架構與適用場景。隨著對話深入,他意識到,這家企業雖小,卻在高端製造領域深耕多年,掌握著一套極為精密的動態負載預測算法——而這,正是樊星閣目前在工業細分場景中的短板。
“你們願意做一次聯合測試嗎?”李剛直視對方眼睛。
“隨時可以。”對方毫不猶豫。
李剛當即記下聯係方式,並在筆記本上標注:“潛在互補型夥伴,優先跟進。”
與此同時,陸軒正與三位大型能源集團的高管圍站在展台一側。他們對樊星閣的技術實力已無質疑,真正猶豫的,是合作的代價與風險。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你們最近剛經曆輿論風波,”其中一人直言不諱,“雖然你們處理得很漂亮,但市場總有不確定性。我們這樣的國企,決策必須謹慎。”
陸軒神色不變,反而笑了:“您說得對。不確定性,從來都是最大的敵人。”
他轉身示意,林娜立刻將一份文件遞上——《樊星閣技術合作風險共擔協議》。
“我們不回避風險,而是把它寫進合同。”陸軒翻開第一頁,“如果係統在合作期內因技術缺陷導致重大損失,樊星閣承擔全部賠償;如果因外部環境變化導致效益未達預期,我們提供免費升級與優化服務,直到達標為止。”
三位高管麵麵相覷。
“你們……不怕簽這種協議?”
“怕,才不敢簽。”陸軒目光坦然,“但我們更怕的,是讓信任我們的人失望。這份協議,不是束縛,而是承諾。”
短暫沉默後,其中一位高管伸出手:“下午,我們技術團隊想去你們園區實地考察,可以嗎?”
“隨時恭候。”陸軒握手,力道堅定。
展台另一側,趙宇正與一家海外企業代表交談。對方來自東南亞,對樊星閣的跨域協同能力表現出極大興趣,但提出一個棘手問題:“你們的係統能否適應熱帶高濕環境下的設備老化加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