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亮將安檢記錄放在陸軒麵前時,陸軒正站在會議室門口,指尖輕輕敲擊著門框。那是一串有節奏的輕響,不急不緩,像在丈量時間,也像在等待某種信號的落定。
“對方隨行顧問身上搜出微型錄音設備,未申報。”馬亮低聲說,“藏在袖扣裡,信號頻段能穿透兩層牆體。”
陸軒點頭,推門而入。
會議室已布置妥當,長桌兩側各坐三人。國際能源企業代表穿著剪裁考究的深灰西裝,麵帶微笑,眼神卻始終遊移不定。他身旁的技術顧問正低頭翻看文件,指節微動,像是在掩飾緊張。
陸軒沒有落座,而是走到投影幕前,按下遙控器。屏幕亮起,三組專利編號依次浮現,每一項後都標注著國家認證編號與國際技術比對結論。
“這是我們近三年在綠色能源領域的三項核心技術。”陸軒開口,聲音不高,卻壓住了全場的雜音,“不轉讓,不授權,但可提供封閉式係統服務。”
對方代表抬眼,笑容微滯:“陸總,我們理解貴方對技術安全的重視。不過,市場準入的交換條件,是否可以更……靈活一些?”
“靈活的前提是透明。”陸軒轉身,目光直視對方,“你們在哥倫比亞的項目,監理方由內部指定,第三方檢測報告延遲四個月才公開。如果我們合作,這種模式必須改變。”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
張濤坐在角落,通過加密耳麥接收實時情報。他微微點頭,陸軒立即捕捉到信號——對方提出的“技術換市場”方案,資金路徑與卡洛斯集團去年在秘魯的操作手法一致,意在套取核心架構。
“我們可以接受聯合監理。”對方終於開口,語氣放緩,“但希望貴方能加快決策節奏。總部希望三個月內簽署框架協定。”
“進度由誠意決定。”陸軒走到桌前,終於坐下,動作沉穩,“我方要求先開放肯尼亞項目的現場訪問權限,技術團隊獨立評估,審計資料完整披露。能做到,我們立刻組建聯合考察組。”
對方代表皺眉:“這流程太長,不符合國際慣例。”
“慣例,”陸軒淡淡道,“是強者製定的。我們不是承包商,是合作方。要談,就按我們的規則談。”
空氣再次凝固。
片刻後,對方技術顧問低聲與代表耳語幾句。代表神色微變,隨即點頭:“我們可以配合實地考察。但貴方是否也應釋放一定信任?比如,提供部分技術參數,便於前期對接?”
陸軒沒有回答,而是從內袋取出一枚黑色u盤,輕輕推過桌麵。
“這裡麵是加密版技術白皮書,涵蓋接口標準與運維邏輯。”他說,“密碼會在考察組出發前送達。現在,我隻想知道——你們為何回避東京方麵的直接參與?剛才你提到‘總部關注’,可簽約主體卻是歐洲注冊公司。”
對方代表眼神一閃:“這是出於稅務結構考慮。”
“稅務結構,”陸軒站起身,俯視對方,“不會讓一個專利圖紙上的簽名,與日本某能源項目主管完全一致。渡邊健二的名字,你們不陌生吧?”
會議室驟然安靜。
對方代表的手指在桌麵上輕輕一顫,隨即恢複如常。但他身旁的顧問,呼吸明顯加重。
陸軒沒有繼續逼問,而是轉身走向窗邊。陽光斜照進來,映在他筆挺的西裝肩線上,像一道無聲的界碑。
“我們不怕對手強。”他背對著眾人,聲音清晰傳入每個人耳中,“怕的是打著合作旗號,行滲透之實。要談,可以。但彆拿我們當跳板。”
片刻後,對方代表緩緩點頭:“我們同意組建聯合考察組,一周內啟動非洲實地評估。同時建立雙周技術會議機製,逐步推進細節。”
陸軒回身,重新落座:“那就從肯尼亞開始。我方技術團隊將在四十八小時內提交考察清單,包括設備采購合同、資金流向記錄、監理日誌原件。”
“可以。”對方代表合上文件夾,“但希望貴方也能考慮後續合作的效率問題。”
“效率,”陸軒嘴角微揚,“從來不是靠壓價和催促建立的。是靠每一步都走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