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內,燈光冷白,桌麵上攤開一疊文件,最上麵那份印著“合作風險初步評估”字樣。陸軒推門而入,腳步沉穩,目光掃過在座三人——孫明、張濤、李剛,已各自就位。
他沒有坐下,而是站在白板前,手指輕點那行紅筆圈出的字:“技術共享邊界”。
“昨晚的報告我看了。”他的聲音不高,卻壓住了所有雜音,“對方的資金鏈條像紙糊的船,一碰就破。他們背後的勢力,不止一個卡洛斯,還有山本一郎的影子。這不是合作,是陷阱。”
李剛皺眉:“既然已經看透,何必再談?直接回絕,省得夜長夢多。”
“拒絕容易。”陸軒轉身,目光直視他,“可我們得讓全世界知道,不是我們退了,是他們不配。”
張濤點頭:“隻要我們掌握證據鏈,主動權就在手裡。”
“所以今天不是決定要不要合作。”陸軒終於落座,掌心按在會議記錄本上,“而是建立一套標準——以後所有對外合作,必須經過三重評估:財務穿透、技術隔離、執行反製。誰過不了這三關,連談判桌都彆想上。”
他翻開筆記本,寫下“風險評估組”五個字。
“孫明牽頭財務,張濤負責技術架構防護,李剛監督執行流程。三天內,交出可量化的風險矩陣。這不是商量,是命令。”
空氣一緊。
這不是臨時起意,而是將一場危機,變成製度的開端。
財務分析室,深夜。
孫明坐在電腦前,屏幕上滾動著資金流向圖。他剛完成對合作方近五年賬目的反向拆解。樊星閣自主研發的資金模型被調出,代入本次合作的投入計劃——三千兩百萬的前期技術支援款,需在項目啟動後三個月內支付。
問題不在數字本身,而在擔保。
對方提供的抵押資產,位於塞浦路斯的一處商業地產,估值八千萬美元。但孫明調取產權登記係統後發現,該物業已被三次抵押,且第二次抵押發生在與某日本財團的關聯交易中,時間恰是兩個月前。
更危險的是現金流預測。
他啟動“反向壓力測試”:假設第六個月對方違約,樊星閣能否在不觸發資金鏈斷裂的前提下撤出?
屏幕上,紅色警報亮起。
若墊資無法收回,將直接衝擊樊星閣在東南亞新能源項目的資金調度,連鎖反應可能導致三個海外基地停工。
他合上電腦,在報告末頁畫了一張手繪圖:巴拿馬空殼公司→離岸跳轉→南美洗錢通道→最終資金去向,一條虛線延伸至東京,旁注:“未明,疑似洗白路徑”。
這不是商業合作,是資本騙局的殼。
研發中心,技術會議室。
張濤召集五名核心工程師,關閉所有外聯設備,隻留內網投影。
“原方案要求開放新能源管理係統的底層算法接口。”他站在屏幕前,語氣凝重,“這意味著,對方可以實時讀取我們的ai優化邏輯,甚至通過調用頻率反推模型結構。”
一名工程師皺眉:“一旦被複製,我們在非洲市場的技術壁壘將蕩然無存。”
“所以,我們必須重構輸出模式。”張濤調出新架構圖,“不給源碼,隻給功能接口。所有服務封裝成黑箱,對方隻能調用,不能窺探。”
“怎麼防?”
“動態監控。”他指向係統底層,“每次調用都會記錄行為軌跡。若出現異常高頻請求、非業務時段訪問、或試圖繞過權限驗證,係統自動切斷服務,並觸發警報。”
有人問:“那他們要是強行破解呢?”
“那就讓他們破。”張濤冷笑,“我們給他們的是‘假層’——表麵功能完整,核心邏輯被剝離。他們能跑通流程,但拿不到真正的優化算法。”
會議室一片沉默。
這才是真正的防禦:不是封鎖,而是設局。
張濤在方案草稿上寫下“權限分級:15”,並在3級標注:“需陸軒親批”。
技術可以共享,但命脈必須握在自己人手裡。
三天後,總部會議室。
陸軒準時到場,孫明、張濤、李剛已將報告彙總成冊。他沒有立刻翻閱,而是先看了眼白板——上麵貼著三張風險圖譜:財務、技術、執行。
“說。”他開口。
孫明先彙報:“對方資金鏈極度脆弱,擔保資產無實際流動性。若我們墊資,極可能被套牢。更嚴重的是,其資金最終去向不明,存在跨國洗錢嫌疑。一旦卷入,不僅經濟損失,還會被國際監管盯上。”
陸軒點頭。
張濤接上:“技術層麵,我們已設計‘黑箱輸出+動態監控’機製,可實現風險可控的技術支持。但前提是,對方必須接受接口調用審計,且不得要求源碼開放。”
“他們會拒絕。”李剛直言,“這種條件,等於把他們當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