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將打印好的協議初稿遞到陸軒手中時,對方團隊的法務代表已在會議室落座。陽光斜切進玻璃幕牆,照在桌麵上那份尚未簽字的文件上,紙頁邊緣泛著冷光。陸軒沒有立刻進去,隻是站在門外,目光掃過林娜手中的附件——技術權限日誌、影子防火牆運行記錄、積分機製算法模型,全都整齊歸檔。
他推門而入,腳步沉穩。
會議桌對麵,法務代表起身點頭,笑容得體卻不帶溫度。雙方落座,無人寒暄。協議起草,正式開始。
“我們已按貴方框架整理出第一版草案。”林娜打開文件夾,將協議正文與附件逐一擺放到位,“技術共享部分,我們依據分級授權原則,明確劃定了1至5的調用範圍、響應流程及審批層級。”
對方法務翻閱片刻,眉頭微動。“整體結構清晰,但我們建議在技術共享條款中增加靈活性表述。”他抬眼,“比如‘根據項目實際進展,雙方可協商調整共享內容’——這更利於應對不可預見的技術需求。”
陸軒手指輕點桌麵,聲音不高卻如鐵鑄:“可協商,不等於無邊界。我們允許升級權限,但每一步都必須有據可查、有責可追。不是不信任,是規則不能留縫隙。”
“陸總的意思是,所有技術輸出都要鎖死在固定條款裡?”對方追問。
“不是鎖死,是立界。”陸軒直視對方,“你們要的是合作效率,我們要的是核心安全。效率可以優化,安全不容試錯。每開放一分權限,就必須對應一份可追溯的責任。這是底線。”
會議室陷入短暫沉默。
對方財務代表這時開口:“資金部分,我們原則上接受共管賬戶與裡程碑釋放機製。”他翻開財務附錄,“但建議預留10資金作為彈性調配池,由雙方高層共同決策使用——畢竟大型項目總有意外支出。”
孫明立刻調出數據終端,將屏幕轉向對方:“過去三年,樊星閣主導的七項跨國合作,全部采用節點驗收製。資金釋放與第三方報告綁定,零爭議、零拖延。一旦加入‘高層共決’條款,共管賬戶的獨立性就被打破。這不是彈性,是後門。”
“後門?”對方財務皺眉。
“沒有標準約束的決策權,就是風險口。”陸軒接話,“我們不怕變數,怕的是變數藏在暗處。共管賬戶的意義,正在於排除模糊地帶。要麼標準明確,要麼不放款。”
對方團隊交換眼神,氣氛漸緊。
會議暫停十分鐘。陸軒走出會議室,李剛已在走廊等候,手裡攥著一份張濤起草的備忘錄。
“張濤剛才來找我。”李剛低聲說,“他覺得技術條款可以留點餘地,先簽下來再說。萬一他們真退了,咱們前期投入就白費了。”
陸軒停下腳步,目光沉靜。“他們接受的是規則,不是施舍。如果連寫進協議都不敢堅持,那之前談的全是空話。”
“可……”李剛欲言又止。
“沒有可是。”陸軒轉身走回會議室,“規則不是用來討價還價的。它是合作的脊梁,斷不得。”
會議重啟。
林娜繼續推進條款審議。技術共享章節卡在3級調用審批流程上,對方堅持“緊急情況下可先調用後補批”,樊星閣則要求“無審批不觸發”。
“我們理解項目節奏的重要性。”林娜語氣平穩,“但3級涉及核心算法接口,一旦異常調用,係統將自動切斷並記錄行為路徑。這不是不配合,是技術邏輯本身不允許例外。”
對方技術顧問皺眉:“那如果遇到突發故障,等審批豈不是耽誤事?”
“真正的應急機製,是提前備案。”陸軒答,“我們可以設立預審通道,但必須在協議中寫明:預審資格需滿足三項條件——曆史調用零違規、項目節點達標、提前48小時提交申請。不是不給路,是路要走得正。”
對方未再反駁,但筆尖在條款旁畫了個圈,未簽字。
財務部分再度交鋒。孫明指出,對方提議的“彈性資金池”實質上削弱了共管賬戶的剛性,且未說明具體用途與審批流程。他當場調出東南亞項目資金流對比圖,逐條列出各節點釋放條件與第三方驗收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