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講機裡的聲音還未散儘,陸軒已站起身,手指劃過平板屏幕,菲律賓能源部那份草案的電子版在會議室投影上全屏展開。所有人沉默地看著“技術轉移計劃”五個字被紅框圈出,像一道不可回避的關卡橫在麵前。
“審批卡在這裡,我們所有進度都會被拖住。”孫明翻動財務模型,眉頭緊鎖,“若要建立本地培訓體係、派駐技術導師,初期投入至少增加兩成。現金流能撐,但彈性幾乎歸零。”
張濤盯著條款,忽然開口:“他們要的不是技術,是控製權。可如果我們把‘技術轉移’變成‘能力共建’呢?不說是輸出,而是合作孵化——讓當地人主導,我們提供標準、設備和指導。”
陸軒目光一動,看向牆角那本攤開的《標準化手冊》。陽光斜照,封麵上的燙金字體泛著沉穩的光。
“那就讓他們看到,我們的標準不是封鎖,是共享。”他聲音不高,卻字字落地,“不是我們被迫交出技術,而是我們主動搭建平台。誰願意學,我們就教;誰肯乾,我們就帶。這不是妥協,是擴張。”
會議迅速轉向執行。張濤牽頭起草技術合作框架,將培訓課程、認證體係、本地工程師晉升路徑全部納入方案。趙宇同步聯係當地工程協會,提議聯合舉辦“東南亞新能源人才培育計劃”,首批名額定向開放給項目周邊社區青年。
“讓媒體知道我們在做什麼。”陸軒下令,“不是發通稿,是讓那些被選中的工人站出來,講他們怎麼從零開始學會操作智能焊接機,怎麼拿到國際認證。真實的聲音,比一萬句宣傳都響。”
李剛補充:“宣傳越猛,對手越可能動手。我已安排胡軍帶人輪巡外圍,所有物料運輸、設備交接全程錄像。誰想搞小動作,先問拳頭答不答應。”
馬亮則帶回新情報:黑石能源近期在社交平台密集投放廣告,主打“零技術壁壘交付”,暗示外資項目應徹底本地化,暗指樊星閣“藏私”。更隱秘的是,他們正與當地一個小型施工聯盟接觸,疑似試圖組建排外聯盟。
“想用輿論壓我們低頭?”陸軒冷笑,“那就讓他們看看,什麼叫真正的開放。”
三天後,b區技術說明會如期舉行。徐靜帶著攝製組進入現場。鏡頭掃過整齊列隊的中外工人,記錄下一名菲律賓青年在導師指導下完成首根鋼梁對接的全過程。當他摘下頭盔,汗水浸透鬢角,卻笑著說出“這是我第一次主導關鍵節點作業”時,現場響起掌聲。
網絡同步直播觀看量突破百萬。評論區迅速刷屏:“原來中國團隊真在教技術”“比嘴上說本地化強多了”“這才是負責任的投資”。
陸軒站在觀察台,看著大屏上不斷跳動的數據。品牌搜索指數較上周上漲210,合作谘詢量翻倍,三家原本觀望的本地供應商主動提出延長賬期支持。
“他們開始信了。”張濤遞來最新報告,“不僅信我們的能力,也開始信我們的誠意。”
陸軒點頭,目光卻未放鬆。他知道,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當晚,馬亮送來一份加急分析:菲律賓草案雖尚未正式實施,但已有地方官員私下透露,審批將優先考慮“已建立本地技術團隊”的項目。而另一則消息顯示,黑石能源試圖通過第三方機構提交一份“偽合作方案”,內容空洞,僅以雇傭本地勞工為噱頭。
“他們想走捷徑。”陸軒冷笑,“但我們走的是正道。”
他當即下令:加速推進首批二十名本地技術骨乾的認證流程,提前釋放培訓成果。同時,授權林娜對外發布《樊星閣東南亞技術賦能白皮書》,公開所有培訓模塊、考核標準與成長路徑。
“讓他們知道,什麼叫真開放,什麼叫假表演。”
一周內,三場巡回說明會在不同城市落地。每一場都有本地工程師登台講述成長經曆,有學生家長講述孩子就業後的家庭變化。輿論風向悄然逆轉。多家當地媒體開始以“外來者,卻做著本土的事”為題進行報道。
市場份額開始回升。原屬黑石能源的一處電站配套項目,在業主方考察樊星閣樣板工程後,臨時決定重新招標。最終,樊星閣憑借“技術可驗證、標準可複製、人才可持續”三大優勢中標。
孫明在晨會上通報:“本月新增合同額同比增長68,現金流壓力提前緩解。若保持當前節奏,第四十五天的資金臨界點將推遲至第六十三天。”
陸軒看著財務圖表上那條穩步上揚的曲線,終於微微頷首。
“這不是贏在價格,是贏在信任。”他說,“彆人拚的是報價單,我們拚的是未來。誰能讓當地人看到希望,誰就能紮根。”
李剛咧嘴笑了:“現在連街頭小販都知道我們工地招人,還包培訓。昨天有個老頭拉著我問,他兒子初中畢業能不能來學電焊。”
“能。”陸軒答得乾脆,“隻要肯學,我們就教。標準不變,門檻不降,但機會敞開。”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馬亮此時走進會議室,神情凝重:“最新消息,黑石能源那個施工聯盟,昨夜與地方監管部門舉行閉門會議。內容未公開,但參會人員中出現了兩名曾被我們拒絕合作的分包商代表。”
陸軒眼神一沉:“想借行政手段施壓?”
“不排除可能。”馬亮點頭,“更麻煩的是,他們提交的‘技術轉移’材料中,引用了部分公開的行業標準,偽裝成自有體係,試圖混淆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