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講機裡的聲音落下不到三分鐘,陸軒已站在會議室門口。他沒有立刻推門,而是將手中那份剛打印出來的摘要輕輕拍了拍,邊緣對齊,仿佛在確認某種秩序。走廊儘頭的燈光有些偏黃,照在他肩線上,西裝筆挺如刃。
門開時,所有人都抬起了頭。
趙宇坐在靠前位置,手指搭在筆記本邊緣,眼神沉穩。李剛則靠在後排椅背上,雙臂環胸,目光低垂,像是在看桌麵,又像是在回避誰。張濤已經打開平板,屏幕亮著,但沒有操作。林娜坐在角落,文件夾攤開,筆尖懸在記錄頁上方,隻等一個信號。
陸軒走到白板前,放下文件,轉身說:“昨晚的數據我都看了。”
他沒有提德方權限異常的事,也沒有追問誰在淩晨一點還在係統裡調模型。他隻說:“七十八個人裡,有六十一人認為,我們可以改流程,但不能換腦子。這個比例,不是意見,是底線。”
會議室安靜得能聽見筆尖劃過紙麵的聲音。
“孫明算過一筆賬,”陸軒繼續道,“如果全盤接入德方標準,初期省三成人力,可三年後運維成本反超四十七。這不是技術選擇,是生存問題。我們不是來當彆人的附庸,是來建自己的路。”
他拿起筆,在白板上寫下三個字:穩、改、守。
“穩,是核心架構不動。決策權、調度權、資源分配權,全部留在我們手裡。這是我們吃飯的根,誰也不能碰。”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李剛。
“改,是接口層標準化。數據協議、傳輸格式、響應機製,按國際通用規則走。這不是低頭,是讓彆人能聽懂我們說話。”
他又看向趙宇:“效率不能丟,但也不能拿命換。”
最後,他寫下“守”字,筆鋒沉穩。
“所有關鍵權限獨立運行,日誌係統物理隔離,後台操作全程留痕。誰想伸手,我們就記下他的指紋。”
話音落,沒人鼓掌,也沒人質疑。空氣裡有種被壓緊的力量,像暴風雨前的靜默。
張濤抬起頭,輕聲問:“那‘bridge01’呢?”
陸軒點頭:“就是它。”
他轉身,在白板上畫出一條橫線,左邊標“樊星閣核心”,右邊寫“外部協議”,中間畫了一座橋。
“橋接模塊,隻做翻譯,不做決策。我們的邏輯不變,他們的規則不破。橋建好了,兩邊都能走,但誰也不能拆橋。”
他圈出“橋接”二字,聲音沉穩:“橋不是投降,是讓我們的路通向更遠的地方。”
李剛的手指動了動,依舊沒說話。
會議進入第二階段,議題是執行架構。
陸軒宣布成立“雙軌監督組”:趙宇負責國際兼容性測試,主導技術對接節奏;李剛牽頭內部流程穩定性評估,確保改動不影響現有業務運轉。
“你們兩個,互為製衡。”陸軒看著他們,“誰壓誰都不行,誰拖誰也不行。我要的是合力,不是妥協。”
趙宇點頭,神情嚴肅。
李剛終於開口:“我要看到每一項改動的底層邏輯。不能光說‘符合標準’,得告訴我,為什麼非得這麼改。”
“可以。”趙宇回應,“我會在測試報告裡加一欄‘變更動因’,注明每一條規則的來源和影響。”
陸軒沒再說話,隻是輕輕點頭。
他知道,這不是和解,是開始。
會議繼續推進,議題轉入開發安排。
有工程師提出擔憂:“混合模式會不會增加耦合度?萬一橋接層出問題,兩邊一起崩。”
陸軒沒有回避:“所以不急著上線。先驗證,再推廣。”
他宣布由張濤牽頭組建“橋接模塊開發組”,七日內提交可行性報告,重點驗證三件事:接口穩定性、響應延遲、異常熔斷機製。
“不做大,做準。”陸軒強調,“第一版隻接一個業務模塊,跑通了再擴。”
孫明補充:“財務支持已準備就緒,專項預算單獨列支,不影響其他項目。”
林娜記錄完畢,抬頭確認:“方案文檔按最高密級歸檔,訪問權限限三人:陸軒、張濤、孫明。”
陸軒看了她一眼,點頭。
他知道,越是核心的方案,越容易成為靶子。信任不能代替製度。
會議接近尾聲,陸軒最後說道:“我們不是在選一條最容易的路,是在選一條最穩的路。容易的路走不遠,穩的路才能通到山頂。”
他收起筆,合上白板架。
“散會。”
眾人起身,椅子與地麵摩擦發出整齊的聲響。
趙宇收拾筆記本,動作利落。幾名技術骨乾圍上去,低聲討論測試流程。張濤被孫明叫住,兩人站在門口,快速核對開發周期。
李剛沒有馬上離開。
他走到白板前,盯著那座手繪的橋看了幾秒,伸手撕下那張草圖複印件,折好塞進內袋。
胡軍在門口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