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筆在地圖牆上劃出的紅圈尚未褪去,陸軒已轉身下令:“調南區電力負荷,查網絡接入點。”
馬亮立即接入監控係統,手指在鍵盤上快速敲擊。屏幕切換成能源數據流,一串串數字如瀑布般滾落。片刻後,他眉頭微皺:“用電峰值持續攀升,過去六小時增長三倍,負載水平遠超普通倉儲需求。”
“不是倉庫。”陸軒低語,“是算力節點。”
林娜從文秘區傳來消息:“吳峰剛回電,三個東南亞合作項目被臨時叫停,理由是‘政策審查升級’。”
陸軒眼神一沉。勝利的餘溫尚未散儘,新的牆已立在前方。
“楊芳那邊呢?”
“酒吧客戶也收到通知,原定下月上線的係統部署延期,具體時間待定。”
陸軒站在情報牆前,目光掃過地圖上閃爍的紅點。一邊是暗中崛起的數據中心,一邊是突然收緊的合作通道。刀未落下,網卻已收緊。
“傳李剛、張濤、趙宇、孫明、胡軍,三十分鐘內到會議室。”
會議室燈光冷白,眾人落座,氣氛與上一次的振奮截然不同。李剛一進門就拍桌:“劉猛還沒死透,我們該趁他換窩時端了他!”
張濤搖頭:“現在動手是下策。政策全麵收緊,我們再鬨大,隻會被當成違規典型。”
“怕什麼?”李剛冷笑,“我們又沒違法,係統日誌都公開了,誰還能捏造罪名?”
“問題就在這。”張濤直視他,“正因為我們合規,他們才用合規來壓我們。這不是打架,是設局。”
趙宇翻看吳峰傳來的文件:“不止一個地區。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幾乎同時叫停同類項目。這不是巧合。”
孫明低聲接話:“這幾個國家……三個月前都換了貿易部長。”
會議室內短暫沉默。
陸軒打開通訊器,播放一段錄音——徐靜的聲音清晰傳出:“當一個組織開始被神化,是不是離崩塌就不遠了?”
眾人靜聽。
陸軒關閉錄音,聲音平穩:“她說得對。我們贏了輿論,贏了法律,贏了客戶。但真正的考驗,現在才開始。”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寫下兩行字:
劉猛是刀。
政策是牆。
“刀,我們可以擋。牆,卻能把我們困死。”
李剛不服:“那就先把刀折了!他建數據中心,肯定要聯網,要供電,要人員進出,我們盯死他,找機會一鍋端。”
“然後呢?”陸軒反問,“他背後有沒有人撐腰?這些政策變動,是不是有人在推?我們砸了他的窩,明天會不會有十個新對手冒出來,拿著合法批文來搶市場?”
沒人回答。
陸軒繼續道:“我們不是在打一架,是在闖關。每一關的規則都在變。上一關靠真相贏,這一關,得靠理解規則本身。”
張濤點頭:“必須搞清楚政策變動的邏輯。是技術標準提高?還是外資準入門檻調整?或是數據本地化要求變更?”
“可我們沒人懂這些。”趙宇皺眉,“馬亮能追ip,林娜能理合同,但政策分析……我們沒這個團隊。”
陸軒目光掃過眾人:“現在有了。”
他打開內部檔案係統,調出人才庫名單:“樊星閣有兩人修過國際法,一人研究過公共政策。從今天起,他們調入戰略組。”
張濤一愣:“你早知道?”
“知識就是戰力。”陸軒淡淡道,“我讀研那幾年,不是白念的。”
他轉向馬亮:“你帶技術組繼續盯南區,重點查三點:電力來源、網絡出口、設備型號。我要知道他接的是什麼網,跑的是什麼數據。”
馬亮點頭。
“張濤,你牽頭政策研究組,整合所有合作方反饋,梳理各國新規差異。三天內,我要看到一份對比報告。”
“人力不夠。”張濤直言。
“那就拆。”陸軒下令,“馬亮的組分一半給你。情報不隻是追蹤人,更是解讀規則。”
會議結束,眾人散去。陸軒留在原地,盯著地圖牆。南區的紅點依舊閃爍,像一顆埋在地下的雷。
深夜,文秘室隻剩林娜一人。她正歸檔上月文件,忽然翻到一份舊資料——《東南亞數字產業政策白皮書》,封麵蓋著“三年前失效”印章。
她本想放入廢檔,卻注意到頁腳一行小字:“數據跨境傳輸需經雙邊協議備案。”
她心頭一動,立即拍照上傳至共享文檔,並標注:“可能關聯當前審查依據。”
與此同時,馬亮在情報區完成最新分析。他調出南區電網圖,發現該倉庫的供電線路並未接入市政主網,而是通過一處隱蔽變電站中轉,且用電時段集中在淩晨兩點至五點——算力交易的黃金窗口。
他低聲自語:“這負載……不像隻跑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