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維車的燈光在城西小區的樓道間劃出一道筆直的光痕,車輪碾過濕漉漉的地磚,留下兩道清晰的水印。車內,胡軍握著通訊器,聲音低沉:“係統已接入,開始實時監測。”
寧平研發室,淩晨四點十七分。
屏幕上的數據流如瀑布般傾瀉,a組工程師緊盯中央麵板,指尖在鍵盤上飛速敲擊。第七次壓力測試進入最後階段——模擬三戶家庭同時起夜,係統需在零點五秒內完成動作識彆與環境調節。
“開始。”
指令落下,傳感器陣列啟動。第一戶,老人翻身,睜眼,手扶床沿;第二戶,孩童翻滾,踢開被子;第三戶,夫妻相繼坐起。三組動作幾乎同步發生。
係統響應延遲0.3秒。
“誤判!”技術員猛地抬頭,“把孩童踢被識彆成‘準備起床’,觸發了升溫程序。”
張濤快步走到主控台前,目光掃過日誌記錄。他調出高校團隊提供的“微動作預判模型”,手指在觸控屏上滑動,重新校準傳感器閾值。“把‘翻身—睜眼—手扶’設為起夜前置序列,剔除單一肢體動作乾擾。”
b組負責人立即響應:“本地緩存同步優化,減少雲端調用頻次,啟用邊緣計算自主決策。”
新一輪測試啟動。
數據再次湧入。老人翻身,係統捕捉到眼部微睜信號,判定為“半夢半醒”;孩童翻滾,因無後續動作,維持原溫;夫妻坐起,係統識彆為“清醒狀態”,自動開啟照明與溫控。
“響應時間0.18秒,識彆準確率91。”工程師聲音微顫,“三連動作判定成功。”
張濤在日誌中寫下:“模型對‘翻身—睜眼—手扶’三連動作響應率達91,可擴展至兒童睡眠監測。”他合上終端,抬頭看向窗外——天邊已有微光。
上午九點零三分,樊星閣產品設計間。
三台外觀樣機並列擺放,燈光下泛著不同質感的光澤。設計團隊圍站一旁,神情緊張。
李剛走近第一台,皺眉:“這黑曜石麵板,像機房設備,放客廳太紮眼。”他指向第二台:“這圓柱形也怪,像個立式風扇。”
技術組長反駁:“弧度影響散熱效率,我們不能為了好看犧牲性能。”
林娜翻開記錄本:“過去三個月,用戶留言中‘希望機器彆太顯眼’出現47次,‘顏色彆太冷’29次。還有人說,‘最好能像家具一樣自然’。”
張濤站在最後一台樣機前,伸手輕撫麵板。啞光白,邊緣呈緩弧形,出風口隱於曲麵之下,整體如一塊靜置的玉石。
“就它。”陸軒的聲音從門口傳來。
眾人回頭。他一步步走近,目光在樣機上停留數秒,點頭:“不張揚,不退讓。像我們的人。”
“散熱呢?”技術組長追問。
“實測數據達標。”張濤遞上報告,“風道重構後,效率提升12,噪音下降3分貝。”
陸軒伸手輕叩麵板,聲音沉實。“明天開始,全係采用這個設計語言。”
馬亮注意到樣機側麵一條細長接口槽,未標注用途。他低聲問:“這是?”
“以後用得上。”張濤隻答一句,轉身離開。
下午兩點二十八分,總部作戰室。
白板上貼滿測試數據圖表,中央一行大字:“識彆準確率85.7”。孫明站在財務報表前,眉頭緊鎖。
“過橋資金到賬後,僅夠支撐六周。”他說,“宣傳物料、渠道鋪設、人員培訓,哪一項都是燒錢的事。現在啟動上市準備,是不是太早?”
陸軒站在投影前,目光掃過在場所有人:“我們不是在準備上市,是在準備兌現承諾。”
他指向數據圖:“行業標杆的識彆率是83.4,我們高出2.3個百分點。這不是數字,是三萬家庭夜裡少開一次燈,是老人起夜不再摸黑,是孩子踢被後三秒內恢複適宜溫度。”
李剛低頭翻看測試記錄,忽然開口:“城西那戶老人,昨晚血壓飆到180,係統沒響。”
作戰室瞬間安靜。
“不是故障。”張濤接過話,“係統監測的是行為模式,不是生理指標。高血壓不在當前功能範圍內。”
胡軍站起身:“但我們的人十分鐘內到了。救護車是運維員打的。”
“它沒響,但你們來了。”陸軒重複了一句錄音裡的話,“這句話比任何技術參數都重。”
孫明沉默片刻:“所以,我們下一步是?”
“啟動‘準上市’階段。”陸軒走到白板前,寫下三個名字:
啟明
知境
聽風
“全員參與命名投票,三天後出結果。宣傳物料同步設計,服務團隊開始新一輪培訓。我要讓每一個走進家門的運維員,都清楚自己送的不隻是空調,是安心。”
他頓了頓:“從今天起,深潛計劃轉入落地階段。技術不停,迭代不斷,但第一版,必須讓所有人看到——我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