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快步走入作戰室,手中平板屏幕還亮著泰瑞斯官網的最後快照——“緊急審查通道”入口已關閉,時間戳定格在淩晨三點零七分。她將設備輕輕放在主控台邊緣,沒有抬頭,隻低聲說:“他們關了門。”
陸軒站在大屏前,目光未移。南星線的雙軌進度條正緩慢爬升,獨立審計申請已進入提交倒計時,最小化接口部署完成度達到百分之六十二。他緩緩點頭,手指在控製麵板上滑動,調出第三方律師團隊的確認回執。
“關了門,不代表路斷了。”他說,“他們怕的不是我們提交申請,而是我們清醒地提交。”
話音未落,馬亮的通訊終端發出短促提示音。他迅速解鎖屏幕,眉頭瞬間收緊,抬頭看向陸軒:“東南亞三名核心客戶聯名發函,指控最新交付的b係列安防模塊響應延遲嚴重,部分設備出現指令丟失現象。已有匿名帖在區域技術論壇發酵,標題是‘樊星閣的樣品與實貨,為何判若兩國’。”
作戰室陷入短暫寂靜。張濤立即調出客戶反饋流,數據瀑布般滾動,關鍵詞高頻閃現:“延遲”“失聯”“性能縮水”。趙宇同步接入產品檢測係統,調取最近批次的出廠記錄。
陸軒轉身,走到中央控製台,手指輕點,大屏切換為客戶投訴彙總界麵。他聲音平穩:“哪個批次?”
“b7到b9,共三批,總計兩千四百台。”趙宇回答,“其餘批次抽檢正常。”
“暫停後續發貨。”陸軒下令,“啟動三級質量響應機製——技術組二十四小時內出具初步檢測報告,林娜負責客戶安撫,所有對外回應必須經我確認。馬亮,追查信息源頭,特彆是那篇匿名帖的發布路徑,我要知道第一根火柴從哪裡點燃。”
命令下達後,各部門迅速行動。林娜專注安撫客戶;馬亮全力追查信息源頭;趙宇帶領技術組深入實驗室。陸軒則前往生產線監控室,協同張濤排查問題根源。
林娜打開加密通訊通道,開始起草安撫函;馬亮接入暗網追蹤協議,定位發帖ip;趙宇帶領技術組直奔實驗室。
陸軒站在原地,目光落在大屏角落的產品序列號列表上。b7至b9——這幾個字符像釘子般紮進眼底。上一次看到類似的編號,是三年前北美冷卻係統事故的召回清單。那次,他們等了七十二小時才發聲明,等來了輿論雪崩。
他按下內線:“趙宇,我要最原始的檢測數據,不是摘要,是每一台設備的運行日誌。”
“已經在調取。”趙宇的聲音從實驗室傳來,“初步比對顯示,問題集中在信號響應算法的執行效率上,但代碼版本與測試樣品完全一致,硬件配置也無差異。”
“那就不是設計問題。”陸軒低聲說,“是執行鏈出了岔子。”
他轉身走向生產線監控室。張濤緊隨其後。
“為什麼偏偏是這三個批次?”張濤邊走邊問,“生產流程日誌顯示合規,參數記錄完整,操作員也通過了資質核驗。”
“流程合規,不代表結果可靠。”陸軒推開監控室門,“有時候,最乾淨的日誌,恰恰是精心偽造的遮羞布。”
他調出b7批次的全程監控錄像,時間軸拉至原料投放環節。畫麵中,操作班組按序作業,機械臂精準投料,係統自動校準參數。一切看似無懈可擊。
“查排班表。”陸軒說。
馬亮遠程接入,幾秒後傳回信息:“該班組主管黃傑,因後勤調度臨時頂崗,非產線專職人員。”
陸軒眼神微凝:“讓專業的人乾專業的事,是底線。現在,有人讓我們自己踩破了底線。”
他命令:“回放原料倉區域監控,時間範圍,b7投產前十二小時至b9封箱後六小時,重點排查非登記人員出入。”
畫麵一幀幀倒流。上午十時,物流車入庫;下午三時,質檢員取樣;深夜兩點十七分,一道身影出現在原料倉外。
那人穿著白大褂,帽簷壓得很低,左手腕上戴著一塊電子表,表盤邊緣有細微的金屬劃痕,在監控反光下呈現出獨特的十字紋路。
“暫停。”陸軒說,“放大左手。”
畫麵定格。那塊表的輪廓清晰顯現——軍用級加固設計,防震防水,常見於特種技術維護人員。
“這不是我們的人。”張濤低聲說,“登記庫裡沒有這個編號的工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