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戰室的燈光在淩晨四點依然亮著,戰術板上的倒計時歸零,紅字閃爍片刻後熄滅。陸軒站在控製台前,指尖輕敲桌麵,目光掃過屏幕中待命的係統界麵。他沒有說話,但整個房間的空氣已然繃緊。
“開始第一輪壓力測試。”張濤按下啟動鍵,聲音沉穩。
警報聲驟然響起,模擬斷電、濃煙、通訊中斷三重極端環境同時加載。測試員在高噪背景下喊出指令:“燈亮!火起三樓!接應急線!”語音識彆模塊短暫遲疑,隨即響應——“調度組已派,通訊鏈路建立,定位鎖定三樓東側。”係統流暢執行完畢。
眾人尚未鬆口氣,第二輪測試中意外出現。指令“斷電”被識彆為“斷水”,係統錯誤調取水務應急預案,資源調度路徑瞬間錯亂。
“停。”陸軒開口,聲音不高,卻讓所有人抬頭,“這不是技術故障,是理解偏差。”
張濤迅速調出自適應模型日誌,眉頭一皺:“山區口音樣本權重偏低,模型對‘電’的發音泛化能力不足。”
“那就補上。”陸軒走到數據終端前,親自調出那份由馬亮曆時兩個月收集的《手工日誌聲紋錨點庫》,“我們不是在教機器聽標準話,是在讓它學會這片土地的真實聲音。把最新一批山區消防站錄音注入訓練集,動態校準。”
林娜同步切換至ui測試界麵,手指劃過屏幕:“語音識彆存在盲區時,視覺與觸覺必須頂上。”她啟動新設計的操作界麵——三枚核心按鈕以高對比度紅色為底,中央嵌入浮雕火焰紋路,按下時伴有短促震動反饋。
“按鈕圖標化,文字取消,震動提示三級強度。”她解釋,“即使看不清、聽不到,也能憑手感完成操作。”
趙宇盯著測試組反饋表:“盲評通過率91,基層操作員說‘一眼就知道按哪個’。”
孫明翻過財務核對頁:“新材質成本可控,每台終端增加支出不足百分之一,不影響整體預算。”
“再測。”陸軒下令。
第二次模擬開始。斷電、濃煙、背景噪音疊加至極限。測試員嘶吼:“斷電!斷電!三樓起火!快接應急線!”
係統沉默一秒,隨即回應:“電力中斷確認,啟動離線模式,火警上報至最近調度點,通訊鏈路切換備用頻段。”
三按鈕流程完整閉環,離線狀態下警報流轉零故障。
張濤長舒一口氣:“核心響應穩定率,98.6。”
房間裡有人低聲笑了,有人拍了拍額頭,緊繃的肩線終於鬆下。
陸軒卻未動,他看向林娜:“視覺係統呢?有沒有真正融入他們的生活語境?”
林娜調出設計迭代記錄:“原版藍白配色存在文化衝突風險,部分地區視其為喪葬象征。我們重構了視覺語言體係,采用紅黃主色調,融合當地民間警示符號。”
她展示新包裝方案:外殼為深紅磨砂材質,按鈕區域凸起火焰輪廓,邊緣刻有南美傳統圖騰紋樣,整體厚重且具辨識度。
“這不是我們的審美,是他們的習慣。”她說,“楊芳提供的酒吧動線觀察幫了大忙——人在緊張時更依賴色彩與形狀,而非文字。”
趙宇點頭:“我們在五個基層單位做了盲測,91的測試者在三秒內準確完成操作,最快記錄1.8秒。”
孫明補充:“生產成本未超支,供應鏈已備好首批五百台組裝材料。”
陸軒終於點頭:“好。讓係統長出眼睛,也要讓它長出心。”
他走向主控台,調出技術團隊提交的《ickstart適配性測試報告》初稿。屏幕上,“98.6穩定率”被標為亮點。
胡軍忽然開口:“這個數字,夠嗎?”
所有人都看向他。
“我們在乎的是那1.4。”他聲音低沉,“戰場上,一次誤判,可能就是一條命。我們真的能說‘差不多’?”
室內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