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五點四十七分,指揮棚內的空氣依舊凝滯,但節奏已悄然變化。大屏上的熱力圖不再有刺目的紅黃光點,三處曾令人心懸的節點如今安靜如常,數據流平穩滾動,像是暴風雨過後的海麵,深沉而有序。
陸軒仍坐在主控椅上,指尖輕敲扶手,目光掃過終端右下角的時間。他沒有起身,也沒有下令解散,隻是低聲說了一句:“馬亮。”
“在。”馬亮立刻抬頭,眼底帶著通宵後的疲憊,但精神未鬆。
“最後一次追蹤報告。”
馬亮調出日誌彙總:“過去四十八小時,新加坡、深圳、東京三個節點未再觸發任何異常握手信號。ip源頭仍停留在中轉集群,無進一步動作。評分係統持續運行,目前高危名單無新增。”
陸軒點頭,手指在桌沿劃了一道。
“威脅休眠,不等於消失。”他聲音不高,卻穿透整個指揮棚,“但我們已經贏了第一步——從被動守,到主動看。”
他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手掌按在操作界麵上。係統自動彈出權限確認框,他輸入密碼,啟動了“戰略狀態切換”程序。屏幕上,一道綠色進度條緩緩推進,最終定格在“100”。
“從現在起,樊星閣安全體係正式進入‘主動預判’階段。”他說,“我們的防線,不再是等刀砍下來才擋,而是刀還沒抬,就知道它要往哪落。”
指揮棚內一片靜默。趙宇關閉了最後一組監聽線程,張濤合上分析終端,林娜開始整理歸檔記錄。胡軍站在門口,聽完後轉身離開,腳步比之前輕快。
陸軒沒有回頭,隻道:“通知李剛、孫明、吳峰,半小時後閉門會議,議題——發展。”
半小時後,七人圍坐在指揮中心側廳的橢圓桌前。窗外天光微亮,室內燈光調至最低,投影屏上顯示著全球業務分布圖。
陸軒坐在主位,麵前放著一杯冷茶。
“昨晚我們守住了。”他開口,“但守住,不是終點。”
李剛坐在他左手邊,眉頭微皺:“兄弟們熬了三天兩夜,剛喘口氣,又要動?”
“正因為剛喘口氣,才要動。”陸軒看著他,“敵人以為我們還在喘,我們卻已經走出去,這才是機會。”
張濤接過話:“三家國際企業的合作意向書昨夜全部送達。一家在曼穀,主營跨境物流;一家在柏林,做智能安防集成;第三家在迪拜,涉及能源數據管理。他們看中我們的響應能力,也清楚我們剛經曆一次內部清理。”
“風險呢?”孫明問。
“有。”張濤坦然,“其中柏林那家,兩年前曾與陳龍舊部有過資金往來,但經法務組交叉核查,對方現任管理層已更換七成,舊賬全部結清,且主動提交了第三方審計報告。風險可控。”
陸軒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苦澀入喉。
“我們不是靠猜疑活著的,是靠判斷。”他說,“他們遞來合作書,不是施舍,是看準了我們能打、能守、還能穩。這種時候退縮,等於告訴全世界——我們隻能挨打,不敢出拳。”
趙宇點頭:“我支持。技術層麵,我們的係統完全能支撐跨國協同。隻要協議落地,六個月內就能形成實際收益。”
“那就簽。”陸軒一錘定音,“不是試探性合作,是正式戰略協議。我要他們知道,樊星閣不隻是個名字,是個能扛事、能成事的組織。”
林娜立即打開加密通道,將協議文本推送給三方代表。五分鐘後,第一份電子簽章回傳——曼穀。
接著是柏林,最後是迪拜。三枚紅色印章依次落在文件底部,屏幕右上角跳出提示:“戰略合作協議已生效。”
陸軒看著那行字,沒笑,也沒動,隻是輕聲道:“林娜,更新熱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