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的終端屏幕泛著微光,趙宇盯著最後一組運行數據,手指在鍵盤上敲下回車。三台原型機連續七十二小時無故障運行的記錄穩穩定格在界麵上。他抬頭看向監控牆,三道綠色曲線平穩延伸,像三條不肯低頭的脊梁。
“成了。”他低聲說。
消息還沒傳出去,指揮中心的門已經推開。陸軒走進來,手裡拿著一份打印剛出的測試彙總。他沒問結果,而是直接翻到附錄頁,找到淩晨三點那次溫控波動的記錄,目光在數值間快速掃過。
“波動區間出現在機櫃右後側,環境溫度比標準高了零點八度。”他合上文件,“不是係統問題,是散熱布局有死角。”
趙宇點頭:“已經安排重新布設風道,下一批原型機不會出現同類情況。”
陸軒走到主控台前,調出三組平行測試的對比圖。失敗率從最初的百分之三十四降到零點六,響應延遲壓縮到三百毫秒以內。這不是僥幸,是實打實的突破。
“叫人。”他說。
七點整,趙宇、張濤、馬亮、孫明陸續抵達指揮中心。林娜抱著平板緊隨其後,楊芳也從外聯通道趕了過來。沒人說話,但氣氛變了。上一次開會時,每個人眼裡都壓著擔子,現在,那擔子還在,卻多了點彆的東西——希望有了形狀。
陸軒站在主屏前,沒有開場白,直接調出運行曲線:“七十二小時,零重啟,故障率低於行業準入標準。我們跨過去了。”
孫明翻著財務報表,眉頭沒鬆:“測試成功是好事,但環境升級、數據采購、小批量生產,哪一項都要錢。應急賬戶還能撐兩周,再往後,得動用核心儲備。”
“那就動。”陸軒說,“我們不是為了省而省,是為了贏。現在機會來了,不該卡在錢上。”
張濤開口:“可合作企業的技術交流還沒推進,對方隻回了句‘正在評估’。我們孤軍深入,萬一後續被卡在認證環節?”
“他們不回,是因為我們在等。”陸軒目光掃過眾人,“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有數據,有實績,有能拿出去的東西。不是求他們合作,是告訴他們——我們可以一起做點事。”
馬亮補充:“我查了那家企業的動向,他們上周在越南撤了一個項目,原因是本地電網適配失敗。我們的測試數據,正好打在他們的痛點上。”
陸軒點頭:“把完整運行報告整理出來,加密發送給三家目標企業。標題就寫:‘樊星閣智能醫療係統實地運行驗證成果’。不提合作,隻展示能力。”
林娜立刻記錄:“是否同步抄送目標國衛生部門?”
“抄。”陸軒說,“讓他們知道,我們不是空手套白狼。技術可以慢,但底氣不能軟。”
孫明沉默片刻,終於開口:“我可以重新分配預算,優先保障試產耗材和測試環境改造。但安保和後勤的壓縮方案,得維持至少十天。”
“夠了。”陸軒說,“十天,足夠我們把東西擺到台麵上。”
會議剛結束,陸軒轉身調出內部通訊,接通實驗室:“追加兩台原型機生產,配置按最新散熱方案執行。今天下單,三天內要看到成品。”
“收到。”對麵回應。
他剛掛斷,張濤又遞來一份文件:“市場組做了首輪宣傳方案,初步定稿,等您確認。”
陸軒接過平板,翻看設計稿。整體色調偏灰藍,字體規整,信息清晰,但少了點鋒芒。
“太穩了。”他說,“我們不是在賣設備,是在打破彆人認定的不可能。要讓人一眼看出——這是新勢力。”
張濤追問:“想要什麼風格?”
陸軒盯著屏幕,忽然抬手劃掉主視覺:“去掉這些冷色調。加一條動態線,從設備核心向外延伸,像心跳,也像電流脈衝。標題用一句話:‘當電網不穩時,我們更穩。’”
張濤立刻記下:“我讓設計組兩小時內改完。”
“還有。”陸軒看向楊芳,“展會的展位確認了嗎?”
“分到了c區十七號,靠牆。”楊芳皺眉,“人流主通道在a區,那邊是國際大廠的主場。”
“換。”陸軒說,“我們拿技術支援換位置。你聯係主辦方,告訴他們,樊星閣願意為展會提供免費電力適配應急支持,前提是把我們調到主通道旁。”
楊芳眼睛一亮:“他們肯定需要後備方案。我去談,用技術支持換展位。”
“去。”陸軒點頭,“我們不爭麵子,但也不能被擠到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