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啟明事件塵埃落定後,林楓開始著手改革基金會的運營模式。他深知,單靠揭露造假和打擊偽大師,並不能真正挽救日漸式微的傳統工藝。
一個雨夜,基金會接到一通來自海外的電話。對方自稱“顧先生”,表示願意向基金會捐贈五億元,用於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我隻有一個條件,”電話那頭的聲音溫文爾雅,“希望林先生能親自來新加坡麵談。”
蘇晚晴調查後發現,這位顧先生背景極為神秘,隻知道他是東南亞著名的慈善家,近年來捐贈了大量資金用於文化事業。
馬伯遠持懷疑態度:“五億不是小數目,偏偏在這個時候出現,太巧了。”
然而基金會確實麵臨資金壓力,加上對方要求的隻是麵談,林楓最終決定赴約。
新加坡之行出人意料的順利。顧先生是位年過花甲、風度翩翩的紳士,對傳統工藝的見解深刻而獨到。
“我不認同趙啟明的手段,但他的某些觀點不無道理。”顧先生品著茶,緩緩道,“傳統工藝若不能與時俱進,終將成為博物館裡的標本。”
他提出的合作方案令人心動:不乾涉基金會運營,隻要求定期彙報成果,並允許他推薦一些有潛力的年輕匠人進入基金會學習。
林楓謹慎起見,隻同意先接受部分資金試水。顧先生爽快答應,首筆一億元資金三天後便到賬。
隨著顧氏資金的注入,基金會啟動了“新匠人培養計劃”。首批學員中,有個叫陸明軒的年輕人格外引人注目。
他出身工藝世家,天資聰穎,對各種工藝技法一學就會,一點就通。更難得的是,他不僅技藝精湛,還對傳統工藝的市場化有獨到見解。
“明軒這孩子,簡直就是為工藝而生的。”連一向挑剔的馬伯遠都讚不絕口。
林楓卻隱隱感到不安。陸明軒太過完美,完美得不真實。他的工藝技法中,隱約能看到淨心園的影子,但他堅稱那是家傳。
在陸明軒的建議下,基金會開始嘗試將傳統工藝與時尚設計結合,推出了一係列備受年輕人歡迎的產品。基金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但也引發了傳統派匠人的不滿。
“這是在褻瀆傳統!”一位資深木雕大師憤而退出基金會,“把老祖宗的手藝拿去做什麼潮玩,成何體統!”
麵對內部分歧,林楓儘力調解,卻發現陸明軒在暗中煽風點火,擴大矛盾。
“林老師,守舊派終究會被時代淘汰。”陸明軒直言不諱,“我們應當專注於開拓年輕市場。”
更讓林楓警覺的是,陸明軒與顧先生之間的聯係遠比表麵看起來密切。
林楓委托陳子豪調查顧先生的真實背景,結果令人震驚:顧先生的慈善資金,最終都流向了一個名為“傳承者”的神秘組織。
“這個組織三年前才出現,但發展極快。”陳子豪在越洋電話中告知,“他們的成員遍布全球,都在推動傳統工藝的‘現代化改革’。”
與此同時,馬伯遠發現了陸明軒的一個秘密——他每晚都會消失幾小時,第二天卻總能拿出新的設計稿。
一天深夜,林楓跟蹤陸明軒來到城郊的一處老宅。宅內燈火通明,七八個年輕人正在埋頭工作,牆上貼滿了各種傳統工藝的解析圖。
林楓潛入老宅,眼前的景象讓他震驚:這些年輕人正在係統性地解構各種傳統工藝,將其拆分為可批量生產的標準化流程。
“你們在做什麼?”林楓忍不住現身質問。
陸明軒先是一驚,隨即恢複鎮定:“如您所見,我們在尋找傳統工藝工業化的可能性。”
他熱情地介紹他們的研究成果:如何將需要數十年才能掌握的技藝,簡化為幾個月就能上手的標準化操作。
“看這個,”陸明軒展示一個木雕機器人,“它可以在一天內完成一個熟練匠人一個月的工作量,而且質量更加穩定。”
林楓感到一陣心寒:“你們這是在毀滅傳統工藝的靈魂!”
麵對林楓的質問,陸明軒反而笑了:“林老師,您不覺得可笑嗎?為了一個所謂的‘靈魂’,就要讓這些美麗的技藝隨著老匠人的離世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