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美好生活"的品牌升級尚在推進,一股更強大的力量已悄然籠罩。國家層麵為推動"雙碳"目標,醞釀出台《建築領域碳核算與交易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這本是利好環保建材的政策,但草案中關於"碳足跡"核算的細則,卻明顯傾向於幾家早年在海外布局了林業碳彙的國企和跨國公司。
"按照這個算法,我們使用本土工業廢料和農業廢棄物為原料,碳足跡反而比他們進口的、號稱"可持續管理"木材更高!"研發總監將初步分析報告摔在桌上。
林楓看著報告中複雜的計算公式和權重設定,眉頭緊鎖。這不再是市場競爭,而是規則的製定者,在起點上就設置了不公平的賽道。
林楓意識到,單憑"新生科技"一家企業,無法改變即將成型的政策。他再次展現出卓越的資源整合能力,聯合了數十家同樣使用再生資源、工農業固廢為原料的民營企業,以及相關的環保產業協會,共同組建了"綠色材料公平發展聯盟"。
聯盟的核心訴求很明確:呼籲在碳核算辦法中,充分考慮使用本土再生資源對固廢處理、環境治理的正麵貢獻,建立更科學、公平的碳排放評估體係。
然而,他們的對手同樣強大。由那幾家國企和跨國公司主導的"可持續建材論壇"頻頻發聲,強調"國際接軌"與"碳足跡追溯的嚴謹性",暗指"聯盟"的要求是為了"降低環保門檻"。
一場圍繞政策細則的輿論拉鋸戰就此展開。"聯盟"聘請獨立研究機構發布報告,用詳實的數據論證使用再生資源的全生命周期環保優勢;"論壇"則利用其媒體資源,渲染"標準一旦降低將導致綠色建築名不副實"的擔憂。
雙方在各類研討會、媒體專欄上隔空交鋒,互不相讓。政策製定部門麵臨著巨大的壓力和兩難選擇。
林楓作為"聯盟"的主要發起人和代言人,承受著來自各方的目光。有人讚賞他的擔當,也有人指責他"挾持民意,乾擾政策"。
就在爭論陷入僵局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環境事件改變了力量對比。某沿海省份因大量進口木材的防腐處理劑泄露,導致局部海域和紅樹林生態係統遭受嚴重破壞,引發全國關注。調查發現,涉事木材正是"論壇"主要成員企業進口的"可持續認證"木材。
事件引發了公眾對盲目依賴進口"綠色"材料的深刻反思。"聯盟"趁勢加大宣傳力度,強調發展本土循環經濟、利用好自身廢棄資源的戰略意義和安全性。
輿論風向開始明顯偏向"聯盟"一方。
麵對輿論壓力和確鑿的環境事件,政策製定部門展現了高度的智慧。最終出台的《管理辦法》沒有完全采納任何一方的極端意見,而是達成了一個精巧的平衡:一方麵,采用了與國際接軌的碳核算基本框架,保持了標準的嚴肅性;另一方麵,創造性地增設了"資源化利用附加係數",對符合標準的工業固廢和農業廢棄物原料給予顯著的碳足跡抵扣。
這既回應了"聯盟"的核心關切,也沒有完全否定"論壇"強調的規則重要性。
《管理辦法》的出台,被業界視為"新生科技"及其"聯盟"的一次重大勝利。它標誌著中國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開始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國情和資源稟賦的規則體係。
慶功會上,聯盟成員歡欣鼓舞。林楓卻平靜地提醒大家:"這隻是一個開始。規則的博弈是動態的。下一步,是如何確保"資源化利用附加係數"在執行層麵不被架空,如何建立更精準的固廢溯源和碳足跡監測體係。我們還有太多具體工作要做。"
他端起酒杯,目光掃過在場每一位同行者:"逆襲,不是一次性的推翻,而是持續地參與構建。隻要我們對這片土地負責的初心不改,就能在每一次規則的演變中,找到屬於我們的位置和方向。"
新的規則已經確立,但圍繞著如何執行、如何優化的新一輪博弈,才剛剛拉開序幕。林楓知道,他和他所代表的力量,必須在這條永不停歇的征途上,繼續前行。
喜歡逼我重生是吧!之逆襲請大家收藏:()逼我重生是吧!之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