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五、唐副書記要回來了
章汐子連說了幾個好字。
陳泊林以江湖人的直率,分析說:“日本人光看到咱們此時軍閥混戰、裝備落後,卻沒看到中國人骨子裡的血性和凝聚力。”
“這就好比拿老地圖找新路,能不迷路嗎?時代變了,中國人覺醒後的力量超乎想象。”
“心太大,胃口卻跟不上,結果就是撐破了肚皮。”
陳算光人微言輕,在席上一直少說話,隻是恭恭敬敬地敬酒。
彭北秋把他去熱河前線,深入日軍營地的事,給大家說了一下,弄得眾人肅然起敬,章汐子、熊次長起身向他敬酒,連商人趙孟全也走過去,單獨敬了一杯。
趙秘書覺得麵上有光,故人之子有出息。他舉杯感謝彭北秋、陳泊林兩位區長的栽培。
彭北秋正欲推辭,趙秘書已將酒杯輕輕碰過他的杯沿。那一瞬,他看見趙孟全眼中閃過一絲難以捉摸的光,像是認可,又像試探。
那目光如冷刃掠過,彭北秋心頭一凜。
趙秘書說:“一個裝修很好的建築物,隻要有第一扇玻璃被打破,就會有接二連三的玻璃被打破,因為在沒有得到及時修繕的情況下,人們會默認為這種行為是被允許的。這就是破窗效應。”
“好的事物人們會竭儘全力地去保護,而當它開始有了壞的跡象的時候,人們就會自覺地讓它變得更壞一些,這就是破窗效應的具體體現。”
趙秘書頓了頓,目光緩緩掃過眾人,“我們如今的局勢,正如那棟建築,第一扇窗已經碎了,東北丟了,熱河淪陷,若不及時修補,接下來便是華北、華東。可修補之道,不在退讓,而在重振、在於抵抗。”
趙秘書繼續說:“蔣百裡先生說,我們不怕日本鯨吞,就怕日本人蠶食。”
“他親口對我說:萬語千言,隻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那一刻,屋內鴉雀無聲,仿佛連風都屏住了呼吸。
蔣百裡先生無疑是一位民國奇男子,他在軍事理論方麵的造詣自不必說,僅就他的“神機妙算”舉上一例:
上海“一、二八”抗戰剛開始的時候,蔣百裡在報紙上看到當時的日本陸軍次官杉山元入宮覲見天皇,於是他便對身邊的朋友說道:“一周後日軍將有援軍開到。”
朋友問緣故,百裡先生解釋說:這次入宮一定是日本陸軍方麵請求增兵,從獲得批準到援軍做好準備大約需要三四天,日本到上海的海路需要三天左右,因此一周後日本援軍將會開到。
事實確證了百裡先生的預見,
彭北秋對百裡先生是極推崇的。
章汐子不愧是大學者,說了個故事:
清末,一西方醫生傳教士給一個北平街頭乞做了白內障手術,讓他重見光明。
不料乞丐家親戚非但不感激,反而帶著一幫人拿著刀槍棍棒找到教堂要其賠償人家是靠這瞎眼要飯的,你給治好了,這不是砸人家飯碗,斷了人財路?
最後,傳教士不得不賠償乞丐家人オ了結此事!
章汐子說,這個內容出自1894年出版的《大清人的性格》,作者是阿瑟史密斯。
他在書中說清朝民眾最缺的是人格和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