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醫學課,顛覆我對高血脂的認知
最近,身體頻頻亮起紅燈,總感覺頭暈、乏力,還時不時心悸。去醫院體檢,結果一出來,好家夥,血脂那叫一個高!看著體檢單上那幾個刺眼的紅色箭頭,我的心瞬間涼了半截。本以為多運動、少吃油膩就能輕鬆降血脂,可後來發現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
為了搞清楚到底怎麼回事,我報名參加了一個醫學講座,想著專家肯定能給我指條明路。講座那天,現場人多得像春運的火車站,看來被高血脂困擾的人還真不少。
講座一開始,專家就講了個診室裡的真實案例。李華和王坤在同一個單位,體檢完一起去看醫生。李華的體檢單上血脂有兩個紅色箭頭,可醫生就囑咐他回家控製飲食、多運動;王坤的體檢單上一個箭頭都沒有,醫生卻給他開了降脂藥。這可把李華搞懵了,心想醫生是不是把化驗單看反了。
專家笑著解釋,其實醫生沒錯,這是因為高血脂本質上不是一種病,所以不能隻看血脂水平來決定是否治療。這就好比,同樣是高血脂,一個60歲的人比30歲的人風險更大;天天抽煙喝酒熬夜的,比生活健康的人風險大;有糖尿病的,比血糖正常的人風險大。要是一個人各方麵風險都低,那他的高血脂可能一輩子都隻是個“症”,一個危險因素,不一定需要藥物治療。
聽到這兒,我心裡犯起了嘀咕,這不就跟我情況差不多嘛。我平時除了血脂高點,身體還算健康,難道我的高血脂也不用太擔心?專家像是看穿了我的心思,接著說,評估需不需要治療很複雜,後麵的課程會詳細講。
接著,專家講起了高血脂的“高”。我一直以為高血脂就是血脂升高,沒想到這麼簡單的理解並不準確。原來,血脂裡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降低了才出問題,其他的血脂才是以升高為表現。醫學上正確的說法是“血脂異常”,而且這個異常相對穩定,不像血壓,坐起來躺下去就會波動。一旦血脂穩定地升高或者降低,就屬於血脂異常。不過大家叫慣了,這門課裡還是統稱高血脂。
說到血脂,我以前一直以為就是血液裡漂著的壞脂肪,人人得而誅之。專家卻告訴我們,血脂的“脂”不隻是脂肪,而是一大類脂類物質,統稱脂質。體檢單上看到的甘油三酯、膽固醇等,都是不同的脂質。這些脂質可不是有害的東西,它們在身體裡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脂質有兩個特彆之處。一是它不在身體的遺傳體係內,身體裡幾乎所有物質都是通過基因編碼生成,就脂質例外。二是脂質和身體基調不相容,人體基本環境是水,脂質是油,油水不相溶。可恰恰是這兩個特點,讓脂質能發揮重要功能。
脂質的第一個功能是屏障功能。我們身體裡每個細胞表麵都有一層由磷脂構成的細胞膜,這層膜就像一道牆,把不同細胞隔開,還決定了細胞的骨架結構。專家說,生命起源時,就是一小團無機物被脂質包圍,與海水分隔開,才有了最初的生命。數十億年過去了,我們的細胞膜框架依然由脂質搭建。
第二個功能是防禦保護。隻靠磷脂構成的細胞膜可沒法抵禦外界入侵,於是自然界進化出“脂肪酸衍生物”類脂質。人類體內這類脂質主要有前列腺素和血栓素。細菌、病毒入侵時,前列腺素會調動免疫因子戰鬥,炎症就出現了;身體破損出血,血栓素就會形成血栓堵住破口,血小板凝血靠的就是它。要是沒有脂質的防禦功能,我們麵對外界病菌和體內腫瘤,就毫無抵抗力。
脂質的第三個功能是溝通。脂質構成屏障把細胞分隔開,但細胞還得和外界溝通,這就靠“類固醇化合物”這類脂質,膽固醇就是其中一種。膽固醇一部分分布在細胞膜上穩定細胞骨架,另一部分轉化成“類固醇激素”,像雌激素、雄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都從膽固醇來。激素能讓身體感知變化並做出反應,比如女孩子青春期發育,就是體內雌激素等構成特殊內環境,讓身體器官不斷成熟。
最後一個功能是儲存能量,主要由脂肪,也就是甘油三酯承擔。每克脂肪能提供9千卡熱量,比糖和蛋白質高得多,用脂肪儲存和供給能量,對進化來說最經濟。而且,我們吃下去的脂肪不會直接進入血液,一部分直接消耗,大部分儲存起來,隻有身體沒其他能量來源時才會動用,還得經過複雜代謝過程,通過血液轉運到身體各處。
講完脂質的功能,專家話鋒一轉,說脂質發揮功能時也有風險。比如血栓素防禦過度,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前列腺素調動免疫因子作戰時,炎症過度也會傷害身體。不過,脂質之間有平衡應對機製,像腎上腺皮質激素能對抗炎症,前列腺素有溶解血栓作用。因紐特人常吃深海魚,身體富含抗凝血的前列腺素,心梗概率就比其他人低。
所以,脂質沒有好壞之分,隻有過度之說,我們要追求的是“平衡”,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現在很多人談脂色變,拚命降血脂,卻不知道血脂過低,年紀大了免疫力會受巨大影響,細菌感染、腫瘤生長都將成為難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專家講完這些,我已經聽得入了迷,沒想到小小的血脂背後有這麼多學問。接著,專家從中醫和心理學角度深入分析高血脂。
從中醫角度看,高血脂歸屬於“膏脂”“脂濁”範疇,和臟腑功能失衡有關。比如飲食失調,暴飲暴食、過食肥甘厚味、愛喝酒吃夜宵,會損傷脾胃,水液代謝失衡,痰濕內盛,過剩營養物質化為膏脂,導致血脂升高;情誌不遂,長期不良情緒會造成臟腑氣機紊亂,氣血陰陽失衡,津液代謝障礙,脂濁蓄積;勞逸失常,不規律作息、喜靜少動,會使臟腑功能代謝異常,脾胃水液運化障礙,積滯成痰濁瘀血;年老體虛,腎氣虛弱,氣化不利,膏脂運化遲緩,水液停聚生濕,濕濁阻滯成痰瘀,引發高血脂。
我想到自己平時就愛吃油炸食品,還經常熬夜,看來這些不良習慣就是我高血脂的“罪魁禍首”。專家說,中醫治療高血脂講究辨證論治,比如路誌正國醫大師認為“病在血液,其源在脾”,治療大法是健脾祛濕、化痰降濁佐以活血,常用“化濁祛濕通心方”。另外,針刺豐隆、足三裡等穴位,練習八段錦等養生功法,也有助於調理血脂。
從心理學角度,高血脂對患者心理影響可不小。得知患病,患者會焦慮擔憂疾病進展和治療效果;長期疾病管理和生活方式改變,容易讓人產生抑鬱情緒;控製體重、改變飲食結構,可能影響患者自我形象和自尊;社交場合因飲食限製感到不自在,會導致社交障礙;治療依從性帶來的心理壓力,也會讓患者產生自責、內疚等負麵情緒;了解疾病知識時,複雜醫學概念會造成認知負擔。
我回想自己剛知道血脂高時,確實焦慮了好一陣,總擔心會得更嚴重的病。專家說,患者可以通過冥想等方式緩解壓力,調節血脂。心理學研究表明,長期精神緊張和焦慮會通過激素水平變化導致血脂升高,冥想能放鬆神經係統,調節激素平衡,改善血脂水平。
講座最後,專家總結重點:高血脂是血脂代謝紊亂的“症”,不是“病”,不能隻看血脂水平決定治療;血脂裡的脂質有屏障、防禦、溝通和儲存能量的重要功能,要追求脂質平衡;中醫從臟腑功能角度分析高血脂病因,有獨特治療方法;心理學角度看,高血脂會影響患者心理,患者要學會調節情緒和壓力。
聽完這場講座,我收獲滿滿,不再盲目害怕高血脂,知道了該從哪些方麵調理身體。我打算從今天起,調整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膩;規律作息,不再熬夜;每天抽時間運動,再試試冥想放鬆心情。
不知道大家聽完我的分享,對高血脂有沒有新認識?如果你們也想知道更多降血脂小妙招,或者有自己的經曆想分享,就趕緊點讚,關注我,咱們一起在降血脂的路上互相鼓勵,共同進步!
思考題:
1.結合中醫原理,分析自己的生活習慣,看看哪些可能導致了血脂異常?
2.從心理學角度,談談你在麵對疾病時,是如何克服焦慮、擔憂等負麵情緒的?
★高血脂背後的心理學原理解析
在高血脂的發生與應對中,心理學原理的影響貫穿始終,深刻左右著人們的認知與行為。患者初遇血脂異常時,往往因體檢單上的“紅色箭頭”產生焦慮情緒,這種對疾病未知的恐懼易引發災難化思維,誇大健康風險,進而陷入過度擔憂的心理循環。
長期的疾病管理中,生活方式的改變如飲食控製、規律運動)會觸發心理抵觸,本質是習慣慣性與新行為模式的衝突,易導致依從性下降。社交場合因飲食限製產生的不自在感,源於自我形象認知的波動,可能引發社交回避,加劇孤獨感。
此外,認知偏差也普遍存在,如初期對“高血脂=需立刻用藥”的片麵認知,或對“降血脂隻需少吃油膩”的簡化理解,忽視個體風險差異。而積極的心理調節,如通過冥想放鬆神經、建立健康社交支持係統,能改善激素平衡,間接輔助血脂調節,體現了心理狀態與生理健康的密切關聯。
喜歡血管清淤指南血脂養護日常方請大家收藏:()血管清淤指南血脂養護日常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