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的甘油三酯
“醫生,我才31歲,怎麼甘油三酯飆到8.2了?”小林拿著體檢報告手都在抖,他最近總頭暈,以為是加班太累,沒想到是高脂血症惹的禍。細問飲食,醫生找到了答案:早餐油條配甜豆漿,午餐外賣炸雞飯,晚餐應酬必點紅燒肉,每周3杯奶茶“續命”,零食堆滿薯片和蛋糕。
“你這不是吃飯,是給血管‘灌油’!”醫生無奈地說。我國像小林這樣的高脂血症患者超2億,很多人不知道,血脂高不僅要吃藥,更要避開“催脂食物”。今天就來揭秘:高脂血症到底該忌哪些食物?不同體質的人忌口有何不同?怎麼才能既吃得健康又不委屈嘴?
二、高脂血症最怕的5類食物,一口都彆多吃
醫生常說:“管好嘴,血脂降一半。”這5類食物堪稱高脂血症的“加速器”,一定要嚴格忌口:
第一類:動物內臟——膽固醇“炸彈”
豬肝、豬腦、雞肝、魚子、蟹黃,這些看似“營養豐富”的食物,其實是膽固醇的“重災區”。每100克豬腦含膽固醇2571毫克,相當於12個雞蛋的膽固醇含量!吃一次豬腦,一天的膽固醇就嚴重超標,直接導致dc“壞膽固醇”)飆升。
小林就是“內臟愛好者”,每周必吃兩次鹵豬腦,醫生告訴他:“你這甘油三酯高,和吃動物內臟脫不了關係,再吃下去血管遲早堵!”
第二類:油炸食品——藏油“大戶”
油條、炸雞、薯條、炸丸子……這些香酥脆的食物,一口下去全是油。1根油條吸油量約15克,1份炸雞的脂肪含量超過50克,遠超每日推薦量2530克)。高溫油炸還會讓油脂產生“反式脂肪酸”,不僅升血脂,還會損傷血管內皮,加速動脈硬化。
很多人以為“素炸”就安全,比如炸藕盒、炸茄子,其實吸油量比炸肉還多。小林最愛的早餐就是油條配豆漿,醫生讓他換成雜糧粥+水煮蛋,3周後甘油三酯就降了1.2o。
第三類:甜飲料和糕點——糖變“脂肪”的推手
奶茶、可樂、蛋糕、蜂蜜……這些高糖食物看似和“脂”無關,卻會在體內悄悄轉化為甘油三酯。1杯奶茶含糖約50克,相當於12塊方糖,人體代謝不了的糖就會變成脂肪囤積,尤其讓甘油三酯“瘋長”。
臨床發現,每天喝1杯甜飲料的人,甘油三酯水平比不喝的人高34。小林之前靠奶茶“續命”,戒糖後頭暈症狀明顯減輕,複查甘油三酯從8.2降到6.5o。
第四類:肥肉和加工肉——飽和脂肪酸“重災區”
五花肉、豬蹄、香腸、臘肉,這些食物的飽和脂肪酸含量極高。飽和脂肪酸會讓肝臟瘋狂合成膽固醇,還會降低“好膽固醇”c)的清除能力,形成“血脂雙向惡化”。
中醫把肥肉稱為“肥甘厚味”,認為會“助濕生痰”,讓身體像“泡在油裡”一樣沉重。小林愛吃的紅燒肉,100克就含脂肪59克,醫生讓他用清蒸魚、雞胸肉替代,既能補充蛋白,又不升血脂。
第五類:高鹽高醃食品——血脂的“隱形殺手”
鹹菜、醃肉、醬菜、火腿……這些高鹽食物雖然不直接含脂,卻會通過“水鈉瀦留”升高血壓,損傷血管內皮,讓血脂更容易沉積在血管壁上。研究顯示,高鹽飲食者的血脂異常風險比低鹽者高28,尤其對合並高血壓的高脂血症患者更危險。
三、中醫辨證忌口:不同體質忌不同,這樣忌口更精準
中醫講究“同病異治”,高脂血症忌口也要看體質,盲目忌口才會越忌越虛:
痰濕內盛型:忌甜膩、油炸,多吃利濕食物
這類人一看就“痰濕重”:體型偏胖,臉上油光發亮,舌頭胖大、苔白厚膩,總覺得身體沉重、沒胃口。他們的血脂高多是“吃出來的痰濕”,必須忌甜飲料、蛋糕、油炸食品、肥肉,這些食物會讓痰濕更重,就像給“油膩的血管”再潑一層油。
小林就屬於這種體質,中醫讓他每天喝薏米冬瓜湯利濕化痰),用荷葉、山楂泡水喝,說能“刮油降脂”。堅持1個月,他臉上的油光少了,舌苔也變薄了。
瘀血阻滯型:忌過鹹、烈酒,多吃活血食物
表現為頭暈頭痛、胸悶胸痛,舌頭顏色紫暗,甚至有瘀斑。這類人血脂高常伴隨血管瘀堵,要忌鹹菜、醃肉等高鹽食物“鹹味傷血”)和烈酒“酒助瘀熱”),否則會加重血脈瘀阻,增加腦梗、心梗風險。
62歲的王大爺有冠心病,血脂高且舌暗有瘀斑,醫生讓他忌醃肉的同時,多吃黑木耳、洋蔥、西紅柿,用丹參、三七泡水喝,說能“活血通血管”,比單純忌口效果好。
脾腎兩虛型:忌生冷、苦寒,多吃溫補食物
這類人看著“虛”:體型偏瘦或虛胖,總覺得乏力、腰膝酸軟,冬天怕冷,大便溏薄。他們的血脂高是“代謝能力弱”導致的,要忌冰飲、生梨、苦瓜、苦丁茶等生冷苦寒食物,否則會“傷脾敗胃”,讓代謝更差。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45歲的李女士就是這樣,吃他汀後總拉肚子,中醫說她“脾腎兩虛”,讓她忌冰飲,多吃山藥蓮子粥健脾補腎)、核桃溫腎),血脂慢慢就穩了。
四、小林的“忌口逆襲記”:從管不住嘴到輕鬆堅持
第1個月:用“替代法”對抗美食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