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高到什麼時候必須吃藥?醫生提醒:這幾類人彆等化驗單,立即啟動治療
一、52歲教師突發中風:血脂“正常”也會出大事?
“我體檢血脂在正常範圍,怎麼會中風呢?”52歲的陳老師躺在病床上,看著診斷書上的“缺血性腦卒中”一臉不解。他的體檢報告顯示dc4.3o,在化驗單“3.14.1o”的參考範圍邊緣,可醫生卻說:“對有高血壓的人來說,這個‘正常’遠遠不夠!”
這個案例揭開了血脂管理的一大誤區:很多人盯著化驗單的“參考值”判斷是否需要吃藥,卻不知道對高危人群來說,血脂的“安全線”比普通人低得多。我國每年因血脂異常導致的心腦血管事件超300萬,其中一半都和沒及時吃藥有關。今天我們就來說清楚:血脂高到什麼程度必須吃藥?哪幾類人哪怕血脂“正常”也得立即啟動治療?
二、看懂這張“風險分層表”,就知道自己要不要吃藥
醫生判斷血脂異常是否需要吃藥,靠的不是單一的化驗單數值,而是“心血管風險分層”。簡單說就是:你的身體基礎越差、危險因素越多,血脂的“安全標準”就越嚴格。
第一類:低危人群——先調生活,不用吃藥
如果你年齡不大男性<45歲,女性<55歲),沒有高血壓、糖尿病,不吸煙,父母也沒有早發心腦血管病,那就算血脂輕度升高dc<4.1o),也不用著急吃藥。
這類人群的重點是“生活方式調整”:
少吃動物內臟、油炸食品,每天吃鹽不超過5克;
每周至少運動5天,每次30分鐘快走或慢跑;
每年查一次血脂,隻要不超過“普通標準”就沒問題。
o正常<1.7o),醫生讓他戒掉奶茶和炸雞,3個月後複查就降到了1.6o,根本不用吃藥。
第二類:中危人群——超標就啟動藥物治療
如果你有12個危險因素,比如:
高血壓但控製得還不錯;
吸煙或被動吸二手煙;
父母一方在55歲前患冠心病。o就得吃藥。就像開車遇到“黃燈”,需要警惕但不用恐慌,及時乾預就能避免風險升級。
第三類:高危極高危人群——彆等超標,立即吃藥!
這是最需要警惕的群體,哪怕血脂在“普通標準”範圍內,也必須吃藥。包括:
冠心病患者:得過心肌梗死、做過心臟支架或搭橋手術;
腦卒中患者:有過腦梗、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突然頭暈、肢體麻木);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合並高血壓,或血糖控製不好;
慢性腎病患者:腎功能不全、有蛋白尿;
多重危險因素疊加:比如高血壓+糖尿病+吸煙,風險直接升級為“極高危”。
陳老師就屬於這類:有10年高血壓病史危險因素),雖然dc4.3o隻比“普通標準”高一點,但對他來說已經超標,這也是他突發中風的重要原因。醫生強調:“對這類人,化驗單的‘參考值’就是‘危險值’,必須降到更低目標。”
三、為什麼高危人群血脂要“更低”?聽聽醫生的比喻
醫生常把血管比作“輸水管道”,血脂異常就像管道裡的“油汙”:
低危人群的管道比較乾淨,少量油汙可以通過“勤打掃”生活方式)清除;
高危人群的管道已經生鏽、有斑塊,哪怕少量油汙也可能引發堵塞,必須用“強效清潔劑”藥物)才能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