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五、中醫理論:腹型肥胖與非腹型肥胖高血脂的病機差異
中醫雖無“腹型肥胖”“高血脂症”的現代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為“肥滿”“痰濁”“血瘀”等範疇。中醫認為,肥胖的分型不同,其病機、治則也存在顯著差異,這與現代醫學對兩類肥胖代謝風險的認知高度契合。
一)腹型肥胖高血脂:“痰濕內盛、肝鬱脾虛”為核心病機
中醫理論中,腹為“脾、胃、肝”三臟的居所,腹部脂肪堆積腹型肥胖)多與“痰濕內盛、肝鬱脾虛”相關:
脾主運化水濕,若脾胃虛弱,運化功能失常,水濕不能正常代謝,易聚而成“痰濁”,痰濁阻滯血脈,導致血脂升高“痰濁阻脈”);
肝主疏泄,若情誌不暢如長期焦慮、壓力大),肝氣鬱結,疏泄功能失調,會影響脾胃運化,進一步加重痰濕內盛,同時肝氣鬱結還會導致“氣滯血瘀”,血脈不通,增加心血管風險“瘀阻心脈”)。
前文案例中的王先生,中醫辨證為“痰濕內盛、肝鬱脾虛”,其症狀表現為“腹部肥滿、肢體困重、胸悶痰多、情緒煩躁、大便溏薄”,舌象為“舌體胖大、苔白膩”,脈象為“脈滑”。針對其病機,中醫采用“健脾化痰、疏肝理氣”的治則,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同時配合針灸選取足三裡、豐隆、太衝、內關等穴位),3個月後其腰圍降至95,tg降至2.8o,空腹血糖降至6.2o,代謝指標顯著改善。
二)非腹型肥胖高血脂:“氣虛失運、精微不化”為主要病機
非腹型肥胖外周性肥胖)多與“氣虛失運、精微不化”相關: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若氣虛尤其是脾氣虛),推動血液運行、運化水穀精微的功能減弱,水穀精微不能正常轉化為氣血,反而聚而成“膏脂”,堆積於外周部位臀部、大腿),導致肥胖;
膏脂阻滯血脈,形成“膏濁阻脈”,進而導致高血脂,但因無明顯肝鬱與痰濕內盛,其代謝紊亂程度如血糖、炎症指標)較腹型肥胖輕,心血管風險相對較低。
前文案例中的趙先生,中醫辨證為“脾氣虛、膏濁阻脈”,症狀表現為“體型勻稱肥胖、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欲不振、大便不實”,舌象為“舌淡、苔薄白”,脈象為“脈弱”。中醫采用“益氣健脾、化濁降脂”的治則,選用“參苓白術散合保和丸”加減治療,配合艾灸選取脾俞、胃俞、足三裡等穴位),2個月後其體重降至85kg,c升至1.25o,血脂控製效果良好。
三)中醫“治未病”思想:兩類肥胖高血脂的乾預差異
中醫“治未病”思想強調“未病先防、既病防變”,針對兩類肥胖高血脂的病機差異,乾預策略也不同:
腹型肥胖高血脂:重點在於“疏肝健脾、化痰祛濁”,除藥物治療外,需注重情緒調節如疏肝理氣的氣功、冥想),飲食上忌生冷、油膩、甜膩食物,避免加重痰濕;
非腹型肥胖高血脂:重點在於“益氣健脾、化濁降脂”,注重補氣如黃芪、黨參泡水代茶飲),飲食上需均衡營養,避免過度節食導致氣虛加重,同時配合適度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增強氣血運行。
六、臨床乾預建議:基於分型的個性化管理策略
結合現代醫學、心理學與中醫理論的研究結果,針對腹型肥胖與非腹型肥胖高血脂患者,應采取“分型乾預、多維度管理”的策略,具體包括以下方麵:
一)生活方式乾預:核心在於“控腰圍、調認知”
1.飲食乾預:
腹型肥胖患者:采用“低脂、低糖、高纖維”飲食,控製每日總熱量攝入比基礎熱量低500700kca),減少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飯、麵條)與添加糖如奶茶、甜點),增加膳食纖維如燕麥、芹菜、蘋果),每日膳食纖維攝入量≥30g;
非腹型肥胖患者:采用“均衡營養、控製總量”飲食,保證蛋白質如雞蛋、瘦肉、豆製品)攝入每日1.21.5gkg體重),避免過度節食,防止氣虛加重。
2.運動乾預:
腹型肥胖患者:以“有氧運動+核心力量訓練”為主,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遊泳),配合23次核心訓練如平板支撐、卷腹),重點減少內臟脂肪;
非腹型肥胖患者:以“有氧運動+外周力量訓練”為主,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配合2次下肢力量訓練如深蹲、弓步),增強肌肉量,改善氣虛。
二)心理乾預:糾正認知偏差,改善情緒調節
1.認知行為療法cbt):針對腹型肥胖患者的“健康認知偏差”,通過心理谘詢糾正“肚子大沒關係”“隻靠吃藥就行”的錯誤認知,建立“腰圍控製=健康保護”的正確觀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2.情緒管理訓練:教授腹型肥胖患者“情緒調節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壓力轉移),替代“情緒性進食”的應對策略,每周進行23次正念訓練,每次1520分鐘;
3.支持性心理乾預:組建患者互助小組,鼓勵兩類患者分享健康管理經驗,增強治療信心,提高生活方式乾預的依從性。
三)中西醫結合治療:分型用藥,辨證施治
1.現代醫學藥物治療:
o),優先選用貝特類藥物如非諾貝特);若dc顯著升高≥4.1o),選用他汀類藥物如阿托伐他汀),同時監測血糖,若出現胰島素抵抗,可聯用二甲雙胍;
非腹型肥胖高血脂患者:以他汀類藥物為主,若c降低,可聯用煙酸類藥物,無需常規聯用降糖藥物。
2.中醫治療:
腹型肥胖高血脂痰濕內盛、肝鬱脾虛):選用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白術、天麻、茯苓)合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枳殼、白芍)加減,針灸選取足三裡、豐隆、太衝、內關;
非腹型肥胖高血脂脾氣虛、膏濁阻脈):選用參苓白術散人參、白術、茯苓、山藥)合保和丸山楂、神曲、麥芽、半夏)加減,艾灸選取脾俞、胃俞、足三裡。
七、思考題
本文提到腹型肥胖患者更易出現“情緒性進食”與“健康認知偏差”,這類心理因素會進一步加重代謝紊亂。若你是臨床醫生,針對一位因長期焦慮導致情緒性進食的腹型肥胖高血脂患者,如何設計“心理學乾預+中西醫治療+生活方式指導”的個性化方案,以打破“焦慮→進食→肥胖→代謝異常”的惡性循環?
喜歡血管清淤指南血脂養護日常方請大家收藏:()血管清淤指南血脂養護日常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