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於肝”“腎主藏精,精能生血”——夜間是肝腎藏血、生精的關鍵時期,若長期熬夜“不寐”),則肝無法正常藏血,腎無法正常生精,導致“肝腎陰虛”。陰虛則不能製陽,陽氣相對偏亢,形成“陰虛陽亢”證——陽氣亢盛則氣血運行加快,血壓隨之升高;同時,陰虛會導致津液不足,血液黏稠度增加類似現代醫學的血脂異常),出現“血濁”表現。
《黃帝內經·靈樞》中記載:“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這段話明確指出,違背晝夜規律的“熬夜”會導致陽氣無法正常收斂,進而耗傷陰血,引發身體虛損。在臨床中,“陰虛陽亢”型高血壓患者常表現為夜間頭暈、頭痛、口乾、失眠,舌紅少苔,脈弦細數,其血壓特點多為“夜間高、日間低”,與現代醫學的“非杓型血壓”高度吻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長期壓力大:肝氣鬱結化火,致“痰瘀互結”型血脂異常
中醫將“壓力”歸為“情誌致病”範疇,認為長期壓力會導致“肝氣鬱結”——肝主疏泄,負責調節全身氣機的運行,若情誌不暢如工作壓力、人際關係緊張),則肝氣無法正常疏泄,氣機阻滯於體內。長期肝鬱則易“化火”,肝火旺盛會灼傷津液,導致津液凝結為“痰濁”;同時,氣機阻滯會影響血液運行,導致“血瘀”——痰濁與血瘀相互交織,形成“痰瘀互結”證,而“痰濁”“血瘀”正是中醫對血脂異常如甘油三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堆積)的核心病理認識。
《丹溪心法》中提出:“氣血衝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強調了情誌不暢肝鬱)對氣血運行的影響。在臨床中,“痰瘀互結”型血脂異常患者常表現為胸悶、肢體沉重、舌苔厚膩、脈弦滑,其血脂特點多為甘油三酯與低密度脂蛋白同時升高,且常伴隨血壓波動因肝火上炎會導致血壓升高)。例如案例2中的張某,在中醫辨證中屬“肝鬱化火、痰瘀互結”證,醫生為其開具“疏肝解鬱、化痰活血”的方劑如柴胡疏肝散合溫膽湯加減),配合生活方式調整,最終實現血脂與血壓的雙重改善。
三)中醫整體觀:熬夜與壓力的“協同致病”效應
中醫強調“整體觀”,認為長期熬夜與壓力大並非獨立致病,而是相互協同、加重病情:熬夜耗傷肝腎陰血,會使肝的疏泄功能進一步減弱,導致肝氣更易鬱結;而肝氣鬱結又會影響睡眠質量,加重熬夜症狀——二者形成“肝腎陰虛→肝氣鬱結→更甚陰虛”的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血壓、血脂異常遷延不愈。
例如,某35歲女性教師長期因“學生成績壓力大”處於焦慮狀態肝氣鬱結),為批改作業經常熬夜至淩晨1點耗傷陰血),半年後出現頭暈、胸悶、月經不調等症狀,體檢發現血壓14090。中醫辨證為“陰虛肝鬱、痰瘀互結”,通過“滋陰疏肝、化痰活血”治療如一貫煎合丹參飲加減),並建議其23點前入睡、每日進行15分鐘疏肝按摩按揉太衝穴),2個月後症狀消失,血壓、血脂恢複正常。這一案例體現了中醫對熬夜與壓力協同致病的整體認知,以及“辨證施治”的有效性。
四、多維度乾預建議:從生理、心理、中醫層麵改善指標
基於上述機製分析,要糾正長期熬夜、壓力大導致的血壓、血脂異常,需從生理調節、心理乾預、中醫調理三個維度同步入手,打破“病理循環”。
一)生理調節:重建晝夜節律,緩解應激反應
1.規律作息,修複晝夜節律:核心是建立“23點前入睡、7點前起床”的作息習慣,即使周末也不超過1小時的作息波動。若存在入睡困難,可在睡前1小時避免接觸電子屏幕減少藍光對褪黑素的抑製),同時進行“呼吸放鬆訓練”如478呼吸法:吸氣4秒,屏息7秒,呼氣8秒),幫助交感神經平複。
2.適度運動,調節神經內分泌:選擇“中等強度、規律性”的運動,如每日快走30分鐘、每周遊泳3次,運動時間建議在上午或下午避免睡前3小時內運動,以免興奮交感神經)。運動可促進多巴胺、內啡肽分泌,緩解壓力,同時改善血管彈性與脂質代謝。
3.合理飲食,輔助指標改善:減少高糖、高脂、高鹽食物攝入,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燕麥、芹菜、蘋果)——膳食纖維可降低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輔助調節血脂;同時,適量攝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堅果、小米),色氨酸是合成褪黑素的前體物質,有助於改善睡眠。
二)心理乾預:糾正認知偏差,緩解情緒壓力
1.認知行為療法cbt),改善“災難化思維”:通過與心理醫生溝通,識彆並糾正“壓力事件=災難性後果”的認知偏差,學會用“理性思維”替代“災難化思維”。例如,將“體檢指標輕度異常”解讀為“身體發出的調整信號”,而非“癌症前兆”,減少應激反應的持續時間。
2.正念訓練,緩解焦慮情緒:每日進行1015分鐘正念冥想如“身體掃描”:專注於身體各部位的感覺,排除雜念),可增強前額葉皮層對杏仁核的調控能力,降低焦慮水平。研究顯示,堅持8周正念訓練的高壓人群,其皮質醇水平可下降2025,血壓波動幅度減少15。
3.社交支持,分擔心理壓力:定期與家人、朋友溝通,分享壓力感受,避免“獨自承受壓力”。社交支持可激活大腦的“獎賞回路”,促進催產素分泌,催產素可拮抗皮質醇的應激效應,幫助緩解壓力。
三)中醫調理:辨證施治,改善臟腑氣血
1.中藥調理,針對證型用藥:若為“陰虛陽亢”型表現為夜間頭暈、口乾、失眠),可選用“杞菊地黃丸”滋陰平肝;若為“肝鬱化火”型表現為煩躁、胸悶、舌苔厚膩),可選用“龍膽瀉肝丸”疏肝瀉火;若為“痰瘀互結”型表現為肢體沉重、胸悶、脈弦滑),可選用“血脂康膠囊”化痰活血需在中醫師指導下用藥,避免自行服藥)。
2.穴位按摩,日常輔助調理:每日按揉太衝穴位於足背第一、二蹠骨間)510分鐘,太衝穴是肝經原穴,按揉可疏肝解鬱,緩解壓力;每晚睡前按揉湧泉穴位於足底前13處)5分鐘,湧泉穴是腎經井穴,按揉可滋陰補腎,改善睡眠。
3.艾灸調理,溫通氣血:對於體質偏寒、伴隨怕冷、手腳冰涼的患者,可每周艾灸關元穴位於下腹部,臍下3寸)、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各15分鐘,艾灸可溫通氣血,改善臟腑功能,輔助調節血壓、血脂。
五、思考題
——結合本文案例與機製分析,若某長期熬夜的高壓人群同時存在“非杓型血壓”與“甘油三酯升高”,在製定乾預方案時,應優先調整作息還是優先緩解壓力?請說明理由。
喜歡血管清淤指南血脂養護日常方請大家收藏:()血管清淤指南血脂養護日常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