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醫原理:共病患者的體質分型與“清熱祛濕+化痰降脂”調理思路
一)中醫對“雙高共病”的認知:從“痰濁”“濕熱”看病理本質
中醫雖無“高尿酸血症”“高血脂症”的名稱,但根據共病患者“關節隱痛、身體困重、血脂尿酸異常”等表現,將其歸為“痰濁”“濕熱”範疇,核心病機為“脾腎失調、濕濁內停、痰瘀互結”:
脾腎失調是根本:脾主運化,腎主排泄。長期飲食油膩如海鮮、啤酒、動物內臟)、久坐少動,會損傷脾的運化功能,導致水濕代謝失常,濕濁內生;同時,脾腎陽氣不足會影響腎臟對尿酸的排泄,使濕濁尿酸)在體內蓄積。
濕濁化痰是關鍵:濕濁長期在體內停留,會進一步凝聚成“痰濁”,痰濁隨氣血運行沉積在血管壁,就會導致血脂升高中醫稱“脂濁”);沉積在關節處,就會引發關節疼痛類似痛風症狀)。
痰瘀互結致損傷:濕濁、痰濁阻滯氣血運行,會導致“瘀血”內生,痰瘀交織在血管內,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這與現代醫學中“炎症因子損傷血管”的機製高度契合。
結合臨床觀察,“雙高共病”患者主要分為兩種體質類型:
1.濕熱蘊結型:多表現為口苦、口黏、關節紅腫隱痛、小便黃赤、舌苔黃膩,常見於尿酸水平顯著升高、炎症因子尤其是i6)超標的患者,張叔初期就屬於這種體質。
2.痰濁壅盛型:多表現為身體困重、胸悶、腹脹、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超標明顯、舌苔白厚膩,常見於肥胖、長期飲酒的共病患者,這類患者的hscrp、tnfα水平往往較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中醫調理:基於體質的“分型乾預+內外結合”方案
中醫調理“雙高共病”,遵循“辨證施治”原則,通過“清熱祛濕、化痰降脂、健脾益腎”,輔助西醫治療改善代謝指標與炎症因子水平:
1.濕熱蘊結型:清熱祛濕,通絡降濁
常用中藥方劑為“四妙散加減”,包含黃柏10g、蒼術12g、薏苡仁15g、牛膝10g,可根據患者情況加用土茯苓降尿酸)、澤瀉降脂)、秦艽通絡止痛)。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柏中的黃柏堿可抑製黃嘌呤氧化酶活性減少尿酸生成),薏苡仁中的薏苡仁多糖能降低炎症因子i6、tnfα的表達;牛膝則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環,緩解關節不適。
張叔在西醫治療基礎上,服用四妙散加減方1個月後,口苦、關節隱痛症狀明顯減輕,複查時i6水平從11.8pg降至8.3pg,尿酸也從480μo降至390μo。
2.痰濁壅盛型:化痰降脂,健脾和胃
常用中藥方劑為“二陳湯合澤瀉湯加減”,包含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5g、澤瀉12g、白術12g,可加用山楂降脂)、決明子清肝降脂)、絞股藍調節代謝)。其中,陳皮中的橙皮苷能降低甘油三酯水平,茯苓中的茯苓多糖可增強脾的運化功能,減少痰濁生成;山楂則能抑製炎症因子hscrp的釋放,輔助改善血管炎症狀態。
臨床案例顯示,這類患者服用該方劑2個月後,身體困重、腹脹症狀緩解率達82,甘油三酯平均下降28,hscrp水平下降30以上。
3.非藥物調理:穴位按摩+飲食指導
穴位按摩:針對濕熱蘊結型患者,可按摩“陰陵泉”健脾祛濕)、“太衝穴”清肝瀉火),每次按壓35分鐘,每日2次;針對痰濁壅盛型患者,可按摩“豐隆穴”化痰降脂)、“足三裡”健脾和胃),幫助調節代謝。
飲食調理:濕熱型患者需避免海鮮、啤酒、辛辣食物,可多吃冬瓜、苦瓜、綠豆等清熱食材;痰濁型患者需控製主食與油脂攝入,可多吃山藥、蓮子、燕麥等健脾降脂食物。
五、臨床意義延伸:從炎症因子監測到共病管理新方向
一)炎症因子可作為共病患者的“預後評估指標”
目前,臨床已將hscrp、tnfα納入“雙高共病”患者的常規監測項目。當患者經過治療後,若炎症因子水平持續下降且穩定在正常範圍,說明代謝紊亂得到有效控製,未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會顯著降低;反之,若炎症因子居高不下或反複升高,即使尿酸、血脂暫時達標,也需調整治療方案,警惕血管損傷進展。
二)“抗炎治療”成為共病管理的新靶點
隨著對“代謝炎症”關聯機製的深入研究,“抗炎治療”已成為雙高共病管理的重要補充。除了低劑量阿司匹林,臨床還在探索使用具有抗炎作用的中藥如黃柏、薏苡仁)、益生菌調節腸道炎症)等,通過多途徑抑製炎症因子,打破“代謝異常炎症反應”的惡性循環,為共病患者提供更全麵的治療選擇。
六、思考題
若一位45歲男性患者,確診高尿酸血症合並高血脂症2年,長期服用降尿酸藥非布司他)與降脂藥阿托伐他汀),但近期複查顯示)、tnfα16pg)仍高於正常範圍,且伴有口苦、關節隱痛、情緒焦慮夜間失眠)等症狀。結合本文提及的心理學“認知矯正+正念訓練”與中醫“濕熱蘊結型”調理思路,你會如何為該患者製定“炎症因子控製+心理疏導+中醫輔助”的綜合乾預方案?
喜歡血管清淤指南血脂養護日常方請大家收藏:()血管清淤指南血脂養護日常方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