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書回複:“已經簽了首批訂單,生產線在擴產,沒遇到大問題。他們還說,要是後續有軍工領域的適配需求,也願意調整技術參數,為前沿領域做配套。”
“這就好。”陸雲笑著說,“工業摸底不是‘一摸了之’,後續的跟蹤、幫扶才是關鍵。不管是民用還是前沿領域,隻要是優質企業、先進技術,咱們都得幫他們掃清障礙,讓他們能安心搞生產、搞研發。”
回到大院,曉陽正拿著積木搭“大飛機”,看到陸雲就喊:“爺爺,我搭的飛機有超強防護,不怕壞人!”陸雲蹲下來,摸了摸他的頭:“等爺爺幫叔叔阿姨把好技術用起來,以後咱們的‘大飛機’會更厲害,更安全。”
吃飯時,妻子提起新聞裡說“不少企業在搞技術升級,連鄰居家的兒子都進了一家做特種材料的公司,工資漲了不少”。陸雲聽著,心裡更踏實——每一份優質企業的成長,不僅能增強國力,還能讓普通家庭的日子更有盼頭。
哄睡曉陽後,陸雲回書房,在工業摸底報告的扉頁寫下:“摸底是起點,對接是關鍵,兜底是責任。讓每一項先進技術都找到用武之地,讓每一家優質企業都能安心發展,這才是工業摸底的真正意義。”
深夜,他看著窗外的燈火,想起那些正在對接的企業、正在突破的技術,心裡清楚:守住這些“寶貝”,就是守住經濟的底氣、國力的根基。而他要做的,就是繼續當好“搭橋人”“兜底人”,讓好政策、好技術、好企業,真正成為守護萬家幸福的堅實力量。
這天剛到辦公室,陸雲就讓中央秘書通知:“請發改、財政、工信、市場監管等相關單位,上午十點來會議室開會,重點議‘優質企業培育’的事,把前期摸底的好企業、好技術盤活。”
十點整,會議室裡坐滿了人。陸雲開門見山:“之前工業摸底,咱們發現不少優質企業——有的技術到了前沿突破期,有的有社會責任感、肯踏實做事,卻缺政策扶、缺資源幫。今天開會,就是要湊齊‘政策工具箱’,讓這些企業做強做大,還能承擔更多社會擔當。”
發改部門負責人先開口:“培育得有方向,得先定‘優質企業’標準吧?比如技術要達國內領先、三年內無違規記錄、帶動就業超200人,這樣才能精準篩選,不浪費資源。”
“這個標準要加一條——必須有社會擔當。”陸雲補充,“比如疫情時捐物資、平時吸納殘疾人就業的企業,就算技術稍弱,也該納入培育,咱們要的是‘又強又有溫度’的企業。”
財政部門負責人接著說:“資金是關鍵。之前的2000億科創補貼可以傾斜,還能設‘優質企業專項貸款’,利率比普通貸款低2個點,幫企業解決擴產、研發的資金難題。”
陸雲點頭:“還要搞‘以獎代補’,企業要是能帶動周邊中小企配套發展,或者幫貧困戶就業,按帶動人數給獎勵,最高1000萬,讓企業願意扛社會責任。”
工信部門負責人提到技術瓶頸:“有些企業技術到了前沿,卻缺高端設備、缺頂尖人才。我們可以牽頭搞‘產學研對接’,幫企業聯係高校、科研院所,還能引進海外高端人才,給人才發安家補貼。”
“人才補貼要精準。”陸雲強調,“企業引進的博士、行業專家,政府承擔30的薪資,連補三年,讓企業敢招人、留得住人。另外,幫企業申請‘技術專利快速通道’,縮短審批時間,讓好技術儘快轉化。”
市場監管部門的同誌說:“要給優質企業‘減負’,比如減少檢查頻次,除了安全生產、食品安全,其他檢查一年不超過兩次,讓企業專心搞生產、搞研發,不用應付頻繁的考核。”
“還要給‘信用加分’。”陸雲補充,“優質企業在招投標、政府采購裡優先考慮,讓他們有更多訂單機會。但要是企業後續出了違規、丟了社會擔當,立刻取消資格,把資源讓給更合適的企業。”
祁同偉遠程參會,提到漢東的優質企業:“咱們有家做環保材料的企業,技術好還幫100多貧困戶就業,就是缺渠道。要是能納入培育,幫他們對接全國的建材市場,肯定能快速做大。”
陸雲當即回應:“讓這家企業優先進‘優質名單’,下午就派工信的同誌去對接,幫他們聯係建材協會,下周組織供需對接會。還要幫他們申請‘綠色產品認證’,貼上認證標識,提高市場認可度。”
散會後,陸雲讓秘書擬寫《優質企業培育實施方案》,明確各單位職責:“發改負責篩選企業,財政負責資金支持,工信負責技術人才對接,市場監管負責減負加分,每月彙總進展,彆讓政策停在紙上。”
下午,他特意走訪了一家入圍的家電企業。老板說:“之前想擴產做智能家電,缺資金也缺人才,現在有專項貸款、人才補貼,三個月內就能啟動新生產線,還能再招200個工人,優先招周邊的失業人員。”
陸雲笑著說:“做強了彆忘承擔社會責任,比如給農村地區搞‘家電以舊換新’優惠,幫老百姓用上好產品,這才是優質企業該有的樣子。”
回到大院,曉陽舉著畫的“工廠”跑來:“爺爺,老師說工廠能造好多東西,還能讓叔叔阿姨有工作。”陸雲抱起孫子:“爺爺在幫好工廠變厲害,以後能造更多好東西,還能幫更多人有工作。”
吃飯時,妻子說:“樓下超市就是家小優質企業,疫情時沒漲價,還送菜給獨居老人,現在聽說要被政府培育,要開分店了。”陸雲夾了塊菜:“這就是咱們要的企業——又強又有擔當,能讓老百姓的日子更踏實。”
哄睡曉陽後,陸雲回書房,在實施方案上補充:“每季度開一次優質企業座談會,聽他們的困難和建議,及時調整政策。培育不是‘一勞永逸’,要跟著企業需求變,才能真正幫他們長大、扛責。”
深夜,他看著窗外的燈火,心裡清楚:培育優質企業,不隻是為了應對關稅戰、突破技術瓶頸,更是為了讓這些企業成為“社會支柱”——既帶動經濟發展,又守護民生溫度,讓大華國的發展既有速度,更有厚度。
喜歡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請大家收藏:()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