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雲點頭:“營商環境好了,企業才有信心擴產、招人,就業和經濟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高育良也拿著招商資料過來:“京都的三家新能源企業想來考察,說看中了漢東的就業氛圍和營商環境,要是能落地,能帶來260個技術崗位,月薪8000以上,還能帶動上下遊產業。”陸雲眼睛一亮:“要做好對接,不僅要引企業,還要幫他們解決落地後的問題,讓他們能快速投產。”
當天晚上,漢東的話題在社交平台上熱度不減。漢東經濟增長超預期家門口就業的幸福等話題登上熱搜,網友們紛紛留言。有網友說:“我老家就是漢東的,今年我哥從外地回來,在縣裡的電子廠上班,家裡終於不用兩地分居了,為漢東點讚!”還有網友說:“希望我們省也能學學漢東,讓更多人能在家門口找到好工作。”
第二天,陸雲召集班子成員開會,討論“如何保持增長勢頭”。“現在全國都在關注漢東,我們不能驕傲。”陸雲看著大家,“接下來要做三件事:一是繼續優化營商環境,簡化科技企業審批流程;二是加大民生配套投入,在企業集中區再建10所幼兒園、6所社區醫院;三是推動產業升級,扶持更多高科技、高附加值企業,讓增長更有後勁。”
省教育廳廳長立刻回應:“幼兒園建設已經在推進,京州、岩台的5所下個月就能開工,預計明年上半年就能招生,能解決1500多個孩子的入學問題。”省衛健委主任也說:“社區醫院會配備更多專家,定期組織免費體檢,讓企業員工和家屬看病更方便。”
會議結束後,陸雲帶著小陳去了京州高新區。傍晚的園區裡,路燈漸次亮起,下班的工人說說笑笑走向食堂,便利店門口排著隊,幼兒園裡傳來孩子的笑聲。陸雲走進一家小吃店,老板熱情地迎上來:“陸書記,您又來了!現在生意好得很,晚上十點還滿座,我打算再雇兩個人!”
陸雲笑著點頭,看著店裡熱鬨的場景,心裡滿是欣慰。他知道,漢東的經濟增長不是偶然,是無數企業紮根發展、無數百姓努力奮鬥的結果,更是乾部們把“民生”刻在心裡、落在實處的結果。未來,隻要繼續沿著“民生優先、產業穩基”的路子走,漢東一定能交出更亮眼的答卷,讓更多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而此刻,千裡之外的京都,部委的調研方案已經擬定;其他省份的考察團隊,也在收拾行李準備出發。漢東的經驗,正像一束光,為更多地方的發展提供著借鑒,也讓全國看到——隻要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把企業的困難扛在肩上,就沒有邁不過的坎,沒有實現不了的增長。
京都部委的調研團隊抵達京州那天,漢東剛下過一場小雨,空氣裡滿是清新的草木香。陸雲親自到高鐵站迎接,調研組長握著他的手說:“我們這次來,不是看報表上的數字,是想聽聽老百姓的心裡話,看看企業真正的難處——漢東的經驗,得能學、能用。”
調研組第一站就去了京州高新區。走進電子廠車間,機器轟鳴中,工人小李正熟練地組裝零件。調研組長問他:“為什麼從外地回來上班?”小李擦了擦汗:“以前在南方,一年回一次家,現在每月能陪爸媽吃飯,工資還多了五百,值!”車間外的公告欄上,“社保繳納明細”“工資漲幅表”貼得整整齊齊。
隨後,調研組又去了岩台青溪縣的罐頭廠。負責人王磊領著大家看生產線,罐子裡的桃子果肉飽滿。“去年還擔心原材料不夠,縣裡幫我們跟三個村簽了收購協議,農戶每畝多賺兩千,我們也有了穩定貨源。”王磊指著牆上的“利益聯結表”,“企業和百姓雙贏,這才是長久的事。”
在雲山縣的鄉村,調研組遇到了果農陳芳。她正領著村民給桃樹剪枝,身後的冷鏈車等著裝剛摘的桃子。“以前桃子熟了怕爛,現在罐頭廠全收,還有冷鏈車送外地,我們不用愁銷路了。”陳芳笑著說,“今年打算再種兩畝,讓在外打工的兒子也回來幫忙。”
調研座談會上,調研組提出了關鍵問題:“漢東怎麼平衡‘抓增長’和‘保民生’?很多地方怕環保、消防檢查影響企業,你們怎麼解決?”陸雲拿出一本“企業整改台賬”:“我們不搞‘一刀切’,有問題先派專家指導整改,給足時間,整改好就不處罰。安全和民生,一個都不能少。”
趙立明補充道:“我們還建立了‘營商環境投訴專線’,企業有委屈能隨時說。上個月有個企業反映‘審批慢’,我們三天就優化了流程,現在辦手續比以前快了五天。監督不是為了卡企業,是為了幫企業走得穩。”
調研結束時,組長在反饋會上說:“漢東的經驗,核心是‘把百姓的小事當大事,把企業的難事當自己的事’。不是靠短期投資堆增長,而是靠穩就業、促民生拉內需,這樣的增長有根基、能持續。我們會把這些經驗整理出來,供全國參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消息傳到漢東省委,班子成員沒有鬆懈。高育良召集省招商局開會:“新能源企業下周要來考察,我們要做好準備,不僅要展示園區配套,還要讓他們看到漢東的民生氛圍——員工能安家、能安心,企業才會留下來。”
省人社廳也行動起來,推出“技能提升計劃2.0”。在京州的培訓教室裡,工人小張正在學電工技術:“以前隻會擰螺絲,現在學了技術,以後能當技術員,工資能漲一千多。政府還幫我們考證,不用自己花錢,太貼心了。”
漢東的變化,還吸引了外地的人才。28歲的工程師林浩,從南方某城市辭職來漢東,入職了一家科技企業。“這裡不僅給了研發補貼,還提供人才公寓,孩子能上園區幼兒園,我不用再為住房、上學發愁。”林浩說,“漢東讓我看到了‘工作生活兩不誤’的可能。”
在漢東的各個角落,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京州的早市上,攤位比去年多了三成,老板們的吆喝聲更響亮;岩台的鄉鎮集市裡,買新衣、新家電的人多了,老百姓的笑容更燦爛;雲山縣的鄉村公路上,冷鏈車、貨車來來往往,鄉村的活力越來越足。
陸雲在一次省委班子會上說:“全國關注漢東,不是因為我們的數字多亮眼,是因為我們走了一條‘民生為本’的路子。接下來,我們要繼續抓產業升級、補民生短板,讓更多人在家門口有活乾、有錢賺,讓漢東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窗外,夕陽灑在省委大樓上,也灑在漢東的土地上。工廠的機器聲、鄉村的雞鳴聲、社區的笑聲交織在一起,繪就出一幅充滿生機的發展圖景。漢東知道,未來還有很多挑戰,但隻要始終把民生放在心裡,就一定能交出更精彩的答卷。
喜歡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請大家收藏:()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