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生態民生工作推進會上,陸雲分享了南方桉樹改造的經驗:“治理生態問題,不能隻靠禁和堵,要找到生態與民生的結合點。讓老百姓在保護生態中受益,才能讓好政策落地生根、長久見效。”
散會後,趙主任走到陸雲身邊,笑著說:“你這20億花出了實效,現在不少地方都來申請桉樹改造補貼。看來你這‘生態民生雙抓’的路子,又走對了。”
陸雲笑著回應:“隻要能讓南方的地不旱、不澇,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就算多跑幾趟南方、多申請幾次資金,我也樂意。”
窗外的陽光灑在辦公桌上,照亮了照片裡綠油油的油茶苗,也照亮了陸雲心裡的生態民生藍圖。他知道,治理桉樹隻是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生態難題要解,但隻要守住“為民”初心,一步一個腳印,就一定能讓更多地方實現“地有水、倉有糧、人安康”。
陸雲從南方桉樹調研回來,辦公桌上堆著厚厚一摞南方水利相關資料。翻到“丘陵地區小池塘乾涸率超三成”“溪流季節性斷流覆蓋半數村落”的段落時,他指尖頓住——作為土生土長的南方人,童年記憶裡村口溪水常年潺潺、田邊池塘四季盈滿的畫麵,和資料裡的現狀形成鮮明反差。
“大江大河靠水庫、水壩發電保供水,可老百姓澆地、飲水,靠的是家門口的小池塘、小溪流啊。”陸雲對著工作人員感歎,當即決定啟動南方小微水利專項調研,第一時間聯係水利、地質領域的學者組建研究組。
三天後,研究組在會議室集合。水利專家吳教授鋪開南方水係示意圖:“陸委員,您看,南方丘陵地帶的小微水利就像‘毛細血管’,但現在近六成溪流旱季斷流,三成小池塘因淤塞乾涸。水庫優先保障發電,下遊補水不足,老百姓用水自然卡脖子。”
“我老家村子以前就是這樣。”陸雲接過話,回憶湧上心頭,“小時候村口池塘能澆十多畝田,後來常年沒人清淤,慢慢就乾了;後山那條小溪,現在隻有雨季才有水,春冬旱季,村民得推著水車去幾裡外拉水。”
地質專家陳教授補充道:“加上之前桉樹種植耗水,土壤儲水能力下降,小微水利‘存水、輸水’的功能基本廢了。去年有個村落,因為小溪斷流、水井水位下降,連飲用水都得靠政府送。”
陸雲眉頭擰得更緊,當即拍板:“你們分三路下去,把南方各省小微水利的情況摸透——哪些池塘能清淤修複,哪些溪流能疏通補水,哪些地方需要新挖水井,都要詳細記錄,一戶不落。”
一周後,陸雲親自帶隊前往南方丘陵深處的一個村落。車子剛進村子,就看到田埂上幾位村民正圍著乾裂的土地發愁。村支書老周認出他,歎了口氣:“陸委員,今年春旱,上遊水庫的水優先發電,沒給我們放,田裡的稻子都快蔫死了。”
跟著老周走到村口那處廢棄池塘,池底裂著手指寬的縫,裡麵種著的玉米苗稀稀拉拉。“以前這池子裡的水,夠全村澆地還能養魚,後來沒人管,淤泥堆了半米厚,下雨也存不住水了。”老周蹲下身,摸著池底的硬土。
陸雲走到後山小溪邊,溪床裸露著鵝卵石,隻有零星幾處積水窪。“以前這溪水常年流,村裡一半的田靠它灌溉。”他撿起一塊鵝卵石,對隨行專家說,“得讓這些小微水利重新活過來,遠水解不了近渴啊。”
研究組在村裡駐了三天,摸清了詳細情況:全村11個小池塘,7個乾涸、4個水量不足;2條溪流均為季節性斷流;現有3口老井,水位比十年前下降了三米多,旱季供水隻能靠限時分配。
“清淤修複池塘、疏通溪流河道、新挖深水井,這三項得同時推進。”吳教授在調研報告裡寫下結論,“而且要建立管護機製,不然修複好了沒人管,過兩年又會荒廢。”
與此同時,其他兩路研究組也傳來消息:有個村落的溪流因上遊水庫截水,下遊斷流五年,村民不得不打百米深井取水,每度電費比普通人家高兩倍;還有個村落,十多個小池塘因年久失修淤塞,去年台風季雨水排不出去,反而淹了農田。
陸雲把所有調研報告彙總,看著數據心裡沉甸甸的:南方各省待修複小微水利設施超5萬處,需新挖水井超2萬口,初步測算需要50億資金。但他很清楚,這些投入能直接解決老百姓的“用水難”,比後期救災更劃算。
他立刻召開專題會議,邀請財政部、水利部相關負責人參會。“小微水利看著小,卻是老百姓的‘救命水’。”陸雲把報告攤在桌上,“大水庫再大,流不到田邊、村口,旱季還是解不了渴。我計劃用三年時間,把南方小微水利的‘毛細血管’打通。”
財政部的趙主任翻著報告,無奈又帶著認可:“你這剛推進桉樹改造,又要搞小微水利,資金需求確實大。但這些項目都直接惠及老百姓,我們會協調各部門擠一擠,先把試點資金批下去。”
“除了資金,還要明確管護責任。”水利部負責人補充道,“建議讓村集體牽頭,村民參與日常維護,政府每年給一定補貼,避免‘重建輕管’的老問題。”
陸雲當即點頭:“就按這個思路來!另外,必須協調水庫調度,旱季要預留下遊灌溉用水額度,不能隻盯著發電。”
會議結束後,研究組很快製定出《南方小微水利治理三年計劃》,明確每年修複1.5萬處小微水利設施、新挖6000口水井,還配套了管護細則和水庫調度方案。侯亮平的監管組也提前介入,製定資金公示、村民監督的細則,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實處。
兩個月後,小微水利治理在陸雲調研的村落率先試點。施工隊忙著清淤池塘、疏通溪流,地質隊在村西頭勘探新井位置。老周每天都去工地轉兩圈,看著池塘裡的淤泥被挖走、溪流裡的石塊被清理,臉上漸漸有了笑容:“等水來了,明年再也不用怕旱季了!”
喜歡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請大家收藏:()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