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春日總帶著幾分微涼,某部委的季度座談會剛散場,幾位乾部便湊在走廊裡低聲交談,話題不知不覺繞到了陸雲身上。“要說陸雲的能力,沒人不服,可他手裡的‘人’,確實太少了。”
一位在京都待了多年的老乾部歎了口氣,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欄杆:“你看其他領導,從基層到部委,到處都有自己帶出來的人,辦事順暢;可陸雲呢,除了幾個老部下,能真正放心用的,沒幾個。”
另一位年輕些的乾部也附和:“上次協調跨省水利項目,明明是合理的方案,卻因為沒人在地方上幫著推進,拖了快一個月。要是換做彆人,一個電話就能打通關節。”
這些話沒刻意避著人,恰好被陸雲的秘書聽了大半。回到辦公室,他猶豫了很久,還是把聽到的話委婉地告訴了陸雲,末了補充:“其實您要是願意,不少人想跟著您乾,隻是您一直沒鬆口。”
陸雲正看著全國民生數據報表,聞言隻是輕輕抬了抬眼,指尖在“東南省民生滿意度提升12”的數字上頓了頓:“我要的不是‘到處插人’的勢力,是能踏實做事的人。像侯亮平這樣,不用我打招呼,也能把事辦到位,比一百個‘自己人’都管用。”
秘書還想再說,陸雲卻繼續道:“你以為那些‘到處插人’的,真能長久?一旦出了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寧願手裡的人少點,也不能讓‘利益線’纏上為民辦事的初心。”
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語氣裡多了幾分感慨:“當年在基層的時候,我就明白,靠‘關係’辦事,走不遠;靠‘實乾’立身,才站得穩。現在雖然可用的人少,但每一個都是能扛事的,這就夠了。”
正說著,辦公桌上的電話響了,是侯亮平打來的。電話裡,侯亮平詳細彙報了東南省防汛物資的抽查情況,還提到準備借鑒北方經驗,在沿海鄉鎮建“防汛物資便民點”,讓村民能就近取用物資。
陸雲聽得認真,時不時點頭,最後叮囑:“這個想法好,要把便民點的管理責任落實到人,彆搞成‘擺設’。要是需要協調北方的技術人員,隨時跟我說。”
掛了電話,陸雲看著窗外的梧桐樹,對秘書說:“你看,侯亮平不用我操心,就能想到老百姓的需求,這樣的人,不用靠‘利益線’綁著,也能跟你一條心。要是多幾個這樣的人,比什麼都強。”
秘書這才明白,陸雲不是不懂“沒人可用”的短板,隻是他更在意“用什麼人”。那些靠“利益”聚攏的人,他寧願不用;而像侯亮平這樣心懷百姓的實乾者,哪怕隻有一個,他也願意傾力扶持。
幾天後,京都某老乾部局組織座談,陸雲受邀參加。席間,有老乾部直言不諱:“陸雲啊,你這‘孤臣’做派,在京都不好走。手裡沒人,很多事推不動,你得為自己想想。”
陸雲放下茶杯,語氣誠懇卻堅定:“前輩,我從參加工作起,就沒想過靠‘人多勢眾’辦事。我手裡的權力是老百姓給的,隻要能為老百姓多辦幾件實事,就算‘孤’一點,也沒什麼。”
他頓了頓,繼續說:“您看東南省,侯亮平剛去的時候,也沒人支持,可他靠實乾贏得了民心,現在工作不也推進得很順利?我相信,隻要真心為民,就算沒人‘鋪路’,也能走出一條路來。”
老乾部們聽了,都沉默了片刻,隨後有人感歎:“你這心思,我們懂了。隻是京都不比地方,你得多注意,彆讓‘沒人可用’的短板,耽誤了為民的事。”
陸雲笑著點頭:“謝謝前輩關心,我心裡有數。隻要有像侯亮平這樣的實乾者,就算少點,也能把事辦好。而且我相信,隻要堅持實乾,會有更多人願意跟著一起乾的。”
回到辦公室,陸雲翻開筆記本,在之前寫的“初心不改,實乾為要”後麵,又添了一行:“寧為孤臣守民心,不做權臣謀私利。可用之人不在多,在精;辦事之基不在勢,在實。”
秘書進來送文件時,看到筆記本上的字,心裡忽然明白了——陸雲不是沒有短板,隻是他把“為民”看得比“補短板”更重。那些所謂的“沒人可用”,在他眼裡,遠不如一個能踏實為百姓辦事的侯亮平來得重要。
而此時的東南省,侯亮平剛敲定“防汛物資便民點”的建設方案,正準備上報陸雲。他不知道京都裡關於“陸雲短板”的討論,隻知道要把陸雲“為民實乾”的叮囑,落到東南省的每一寸土地上,不辜負這份信任與托付。
陸雲剛結束一場全國民生工作視頻會,回到辦公室還沒歇口氣,秘書就拿著一份乾部任免名單進來:“何衛國同誌任漢東省副省長的文件下來了,李明同誌也被提名為漢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都是您當年從漢東帶出來的人。”
陸雲接過名單,看著兩人的名字,嘴角露出一絲淺笑。想起當年把何衛國從學校調到基層、帶李明處理漢東拆遷糾紛的日子,如今兩人都成長為副省級乾部,心裡滿是欣慰:“他們能走到今天,靠的不是我,是自己在基層乾出的實績。”
秘書順勢說:“外麵總說您沒人可用,可何衛國、李明,還有調到漢江的那位正部級同誌,都是您一手帶出來的實乾家。隻是您從不把他們攏成‘自己人’,才讓人覺得您沒‘勢力’。”
“我要的從來不是‘勢力’。”陸雲放下名單,語氣堅定,“把他們放在地方,是讓他們有更大的空間為民辦事,不是讓他們圍著我轉,搞小團體。京都的位置就那麼多,競爭又激烈,沒實打實的成績,就算來了也站不住。”
他起身走到窗邊,看著樓下的車水馬龍,繼續道:“何衛國在漢東抓鄉村振興,一年幫幾個縣的村通了產業路;李明在漢江處理信訪積案,解決了上百件老百姓的煩心事。他們在地方能發揮更大作用,何必往京都擠?”
秘書點頭附和:“您說得對,上次漢江那位同誌來京都開會,還說多虧您當年建議他留在地方,要是來了京都,沒背景沒圈子,說不定早被磨平了棱角,哪能有現在的成績。”
喜歡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請大家收藏:()名義我改變了漢大幫的命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