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之中,不知日夜,唯有頂部裂隙透下的微光角度略有變化,提示著時間的流逝。
鹿笙徹底恢複後,並未急於離開。方才嘗試以經義與黑蓮種子溝通的微弱成效,讓她看到了一條或許能製約體內危機的蹊徑。在危機四伏的秘境中,沒有什麼比提升自身對最大變數的掌控力更重要。
她決定將《道德經》與《愛蓮說》的誦念,作為每日固定的功課。
第一次正式“晨課”,她做得極為謹慎。先是反複確認周遭安全,將自身狀態調整至最佳,心神空明,這才將一絲神念緩緩沉入識海,並非靠近,而是如同隔岸觀蓮,保持著一個微妙的安全距離。
她先是默誦《道德經》,從“道可道”起篇,清靜無為的意境內蘊其中,不強行灌輸,隻是如同溪流般緩緩流淌過識海,著重於“有無相生”、“負陰抱陽”、“柔弱勝剛強”這些闡述對立與平衡的篇章。
她能感覺到,那黑蓮種子起初是漠然的,甚至帶著一絲被擾清夢的不耐。但隨著經義流轉,尤其是涉及到天地法則、萬物平衡之理時,那種子表麵的微光會泛起極其細微的漣漪,仿佛它的本源確與這些至高道理隱隱相合,隻是表現的形式走向了毀滅的極端。
隨後,她開始觀想清水芙蕖之象,默誦《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截然相反的意象再次引來種子本能的排斥與躁動,但那“中通外直,香遠益清”的清淨高潔,又似乎微妙地觸動了它最深層的某一點蓮之本性,引起一陣更為複雜的、混亂的靈性波動。
鹿笙並不強求它立刻接受或改變,誦念完畢,便傳遞去一道“致虛極,守靜篤”的平和意念,隨即緩緩退出識海。
整個過程不過一刻鐘,她卻感到心神消耗頗大,額頭見汗。
但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她能清晰地感覺到,那種子半寐之後,那持續從她這裡汲取靈力的速度,比之前又減緩了微不可察的一絲。更重要的是,那種縈繞不散的、原始的“餓”的躁動感,似乎被稍稍撫平了少許,變得更為沉寂。
「每日功課成效:初步確認。可輕微安撫黑蓮意念,減緩其靈力汲取速度累計效應待觀察)。風險:心神消耗較大,需在絕對安全環境下進行。」
這無疑是個振奮人心的發現。這意味著她或許能通過持之以恒的“功課”,慢慢增大自己對這顆危險種子的影響力,即便不能完全控製,至少也能建立一個相對穩定的平衡,為日後尋找徹底解決之道爭取時間。
之後幾日,鹿笙便在這隱蔽石室中暫駐下來。每日定時做兩次“功課”,其餘時間則全力修煉,鞏固煉氣三層巔峰的修為,並借助古器轉化那滴“煞元”和汲取空氣中稀薄能量,緩慢積累,嘗試觸摸那層通往中期的壁壘。
她依舊無比謹慎,“功課”絕不超過兩次,且每次之後都立刻調息恢複,確保自身始終處於最佳狀態,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狀況。
這一日,她做完午課,正手握靈石修煉,忽然,識海中那剛被經文安撫過的黑蓮種子,極其輕微地悸動了一下,傳遞出一絲極其微弱的、近乎本能的“指向”意念。
那並非清晰的言語或圖像,更像是一種直覺般的牽引,指向石室深處某個方向,帶著一絲極其淡薄的“興趣”。
「黑蓮異動:微弱指向性意念。目標:石室深處。性質:非強烈渴望,類似‘那邊有點特彆’的好奇。風險等級:低。」
鹿笙心中一動。這祖宗除了吃和睡,居然還會對彆的東西產生“好奇”?
她警惕地站起身,目光投向石室深處那堆腐朽的工具碎屑和碎石塊。莫非那裡藏著什麼?
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用那柄劣質短刃撥開表麵的雜物。下麵隻是普通的岩石地麵,並無異常。但她相信黑蓮的感應絕不會無的放矢。
她耐心地繼續清理,直到移開一塊臉盆大小的扁平石塊時,動作猛地頓住。
石塊下方,並非實心地基,而是一個僅有碗口大小的、深不見底的幽深孔洞!一股極其精純卻微弱無比的陰寒煞氣,正絲絲縷縷地從孔洞中滲透出來!
這氣息!遠比她在碎石坡感受到的稀薄煞氣精純,甚至比那暗河邊的“凝陰草”更加內斂沉凝,品質極高!隻是因為量太少,又被厚重岩石阻擋,之前才未被發現。
「發現:微型陰煞地脈出口?)。能量品質:極高。能量強度:極微弱。風險:未知孔洞深處可能連接著更大的危險)。」
鹿笙恍然大悟。難怪這廢棄礦洞石室給人感覺陰冷卻不汙穢,原來地下竟連接著一條品質極高的微型煞脈分支!這恐怕也是那黑蓮種子會產生“好奇”的原因,這東西對高品質的負麵能量有著天生的敏感。
她嘗試將神識探入孔洞,但下方似乎有天然陣法或特殊岩層阻擋,神識無法深入太多,隻感覺到下方那精純的陰煞氣息更加濃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