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原本緊張的學習氛圍,也被這一份輕鬆與溫暖衝散了不少。
這個春天,南方某省已經率先開始了農村“包產到戶”的試點。
風聲一傳到北大,校園裡幾乎沸騰了。學生們關心國家大事,尤其是經濟係的學生,更是把這些問題當成課餘乃至課堂上的討論焦點。
課堂上,時常因為一個話題爭得麵紅耳赤。
“包產到戶,到底算不算是‘走資本主義的路’?”
“私人企業,是否等同於剝削?雇傭工人有沒有邊界?”
年輕人們思維活絡,言辭銳利,往往一句話就能激起全班的辯駁聲。
這一屆的師資力量,也空前強大。
幾位老先生都是經濟學界的泰鬥人物,經曆過不同年代的波折,理論功底極厚。
課堂上,若遇到爭論一時難以分出高下,老師們並不急於下定論,而是會把話題延伸到課後。
午餐時間,食堂裡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幾位老師端著茶缸,邊喝邊討論;學生們端著飯盆,圍坐在旁邊,豎起耳朵聽。
常常一個簡單的問題,會從課堂辯到食堂,再從食堂延伸到圖書館。思想在這裡流動、碰撞,仿佛空氣裡都帶著火花。
林知微就這樣,在討論與閱讀裡常常忘了時間。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直到夜幕降臨,才會猛然想起要回宿舍。
那天下午的陽光正好,教學樓外的梧桐樹影斑駁,風吹過時,葉影斑駁地落在石階上。林知微背著書包,正和幾個同學說笑著往外走,心裡盤算著要去食堂吃什麼。
剛走到樓門口,她的腳步卻驀地頓住。
不遠處的台階下,站著一個身影。白襯衫熨得筆挺,外頭套著一件深色針織衫,整個人修長挺拔,眉目清朗,氣質沉穩,與周圍學生的隨意模樣截然不同。
他像是等了很久,卻絲毫不顯焦躁,反而在人群間格外醒目。
是周譯。
林知微心口“咚”地一跳,愣愣看著他。
直到他快步走上前,伸手自然地接過她懷裡的書包,衝同學們微微點頭,禮貌又大方,林知微才從怔愣中回過神。下一刻,她的手已經被他牢牢牽住。
掌心的溫度厚實而堅定,帶著不容拒絕的篤定。林知微耳根瞬間發燙,尤其是感受到同學們投來的善意打趣目光,她低下頭,心口卻怦怦直跳。
一路上,周譯牽著她走得很快,仿佛早有目的。公交車上,他護著她靠在窗邊,自己站在旁邊,手一直沒鬆。林知微心底那份莫名的緊張和期待一路堆積。
直到走下車,迎麵而來的,是一棟氣派莊重的大樓。林知微一眼認出,那是北京飯店。
她的腳步一頓,怔怔地抬頭望著高聳的外牆與閃亮的玻璃窗,心頭忽然湧上一種說不出的悸動。這才反應過來,今天是什麼日子。
“今天是我們的結婚紀念日。”
周譯低聲開口,側頭看她,目光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