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給大家介紹一下,”林知微挽著周譯的胳膊,落落大方地說,“這是我愛人,周譯。”
“不用介紹!”一位戴著眼鏡的男同學笑著走過來,使勁拍了拍周譯的肩膀。
“周總的大名我們都知道!我們家現在用的電器,冰箱、空調、洗衣機,全都是你們‘安南’牌的,質量是杠杠的!”
“是啊是啊,”另一位同學也附和道,“我上次去商場,看到你們的新款冰箱,那個風冷無霜的功能,還有人性化的分區設計,了不起!”
周譯謙虛地笑著:“謝謝大家的支持。”
這時,一個高高瘦瘦的男子從人群中走了過來。
他穿著一件白襯衫,戴著金絲邊眼鏡,雖然頭發已經有些稀疏,但精神矍鑠,眼神裡透著學者特有的睿智和清明。
“知微!”他熱情地伸出手。
“單鵬!”林知微驚喜地認出了他,激動地握住他的手,“你什麼時候回來的?”
單鵬,就是當年和林知微一起創辦校內經濟學期刊的那位老同學。
“去年底回來的,”單鵬笑著說,“在母校任教,同時也參與這個研究中心的工作。”
他上下打量著林知微,眼裡滿是讚賞:“我本來以為,你畢業後會跟我們一樣,繼續做經濟學研究,搞學術。”
“沒想到你走了另一條路,辦起了企業,還辦得這麼成功。你的那個FG品牌,我在國外都聽說過。”
林知微笑了:“人生充滿了意外嘛。當初誰能想到呢?”
她看著單鵬,也打趣道:“我也沒想到,當年你還在跟我們調侃,說回老家的時候鄉親們把‘經濟’和‘京劇’分不清,問你是不是要去唱戲。哪成想,現在你成了國內頂尖的經濟學學者。”
大家都笑了起來,紛紛回憶起當年的青澀趣事。
“知微,我們這個研究中心剛剛起步,等步入正軌之後,如果開設工商管理類的課程,你可得回來給我們做分享。”
單鵬認真地發出邀請,“你的創業經驗和品牌管理理念,對我們的研究和教學都很有價值。”
他又看向周譯,笑著說:“家屬我們也提前預定了。周總的實業管理經驗,特彆是你們的供應鏈和質量管理體係,也是我們重點學習的榜樣。”
“那一定,”林知微爽快地答應,“隻要你們需要,我隨時回來。”
這時,院子的門又開了,兩個女子走了進來。
“哎喲,吳老板來了!”有人眼尖,大聲喊道,語氣裡滿是調侃和親切。
來的正是吳雨桐和孫雯雯。
吳雨桐看起來精神奕奕,皮膚曬得有些黝黑,那是常年在外奔波的痕跡,但整個人透著一股精明能乾的勁兒。
她穿著一件利落的襯衫配西褲,手腕上戴著一塊精致的進口手表。
1986年,掀起了全國性的“下海”經商熱潮。那一年,很多體製內的人選擇“停薪留職”,跳出體製去創業。
吳雨桐就是其中最大膽的一個。
她先是回了老家廣州,在那裡開了第一家雞煲店。剛開始無比艱難,選址、裝修、采購、招人、培訓,所有的事情都要她一個人操心。但她硬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她的雞煲店憑著用料講究和味道獨特,慢慢火遍了廣州。
現在,連鎖店已經在廣東有了十幾家分店,還開到了北京和上海。
“大家有空一定要去我的店裡吃飯,”吳雨桐嗓門洪亮,豪爽地說,“我給大家免單!”
“那可說定了!吳老板!”大家紛紛起哄。
孫雯雯安靜地站在一旁,溫和地笑著。她沒有下海,一直在體製內穩紮穩打,現在也做得很好,已經是處級乾部了。
大家圍坐在院子裡的石桌旁,有人泡上了新茶,有人拿出了當年的老照片。
“你們看,”一位同學舉起一張已經嚴重發黃的照片,“這是我們77級經濟係入學時拍的合影。”
照片上,一群年齡參差不齊的年輕人,穿著樸素的藍色、灰色衣服,臉上帶著青澀、茫然,卻又無比堅定和興奮的笑容。
他們剛剛經曆了十年的特殊時期,剛剛通過了那場改變命運的高考,帶著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憧憬,走進了這座最高學府。
“真年輕啊,”有人感慨。
“一晃,快十七年了。”
“是啊,”另一個人說,“那時候我們還是毛頭小子,現在都人到中年,頭發都快掉光了。”
大家都笑了起來,但笑聲中帶著幾分時光流逝的感慨。
一位剛從美國回來的男同學,推了推眼鏡,認真地說:“我們都回來了。當年答應教授的事情,我們都做到了。”
林知微看著眼前這幫老同學,心裡湧起一股複雜而滾燙的情緒。
他們是特殊的一代人——七七屆大學生。他們比其他年級的學生年齡大,經曆過更多的苦難,也因此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
他們曾如饑似渴地吸收著知識,用四年的時間,仿佛要把失去的十年都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