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建安肇始登基大典
新帝,自然有新年號,劉進取名建安,意欲長建久安之意!
建安元年,八月十五。
長安城內,自清晨便已車水馬龍,旌旗蔽日。自漢高祖劉邦定都長安以來,這座古都曆經數百年興衰,今日終於再次迎來新帝登基的盛典。
皇宮南門之外,早已鋪設好長長的紅氈,從朱雀大街一直延伸至太極殿前。沿途甲士林立,皆是劉進麾下精銳,身披亮銀甲,手持長戟,腰懸佩劍,神情肅穆,氣勢凜然。街道兩旁,擠滿了聞訊而來的百姓,他們踮著腳尖,翹首以盼,臉上帶著激動與好奇——今日之後,他們將迎來新的君主。
太極殿前的廣場上,更是盛況空前。文武百官按品級分列兩側,身著嶄新的官袍,手持笏板,神情莊重。王允、楊彪等前朝公卿站在前列,雖麵帶複雜,卻也不敢有絲毫怠慢;嶽飛、李靖等武將鎧甲鮮明,腰杆筆直,眼中滿是對新朝的期待;劉伯溫、戲誌才等謀士則神色沉穩,靜觀大典進程。
辰時三刻,隨著一聲悠長的鐘鳴,大典正式開始。
劉進身著十二章紋的袞龍袍,頭戴十二旒冕冠,在內侍的引導下,緩步走出偏殿。龍袍上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等紋飾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襯得他身姿愈發挺拔,眉宇間既有帝王的威嚴,又不失少年英主的銳氣。
他沿著紅氈前行,每一步都沉穩有力。身後,是捧著玉璽劉協留的,不是孫堅那塊)的內侍,那方曆經秦漢的玉璽,今日將正式交到他的手中。
祭天高台早已設在廣場中央,上置昊天上帝神位。劉進拾級而上,接過禮部官員遞來的祝文,朗聲宣讀:
“維建安元年,歲在丙子,八月十五,大漢嗣君劉進,敢昭告於昊天上帝:昔董卓亂政,社稷傾頹,生民塗炭。進以薄德,興義兵,誅國賊,複兩京,皆賴天地庇佑,將士用命,百姓歸心。今先帝賓天,國無正統,群僚百姓,鹹請進承繼大統。進不敢辭,謹以禮告天,願承天命,繼漢祚,興禮樂,安黎元,掃六合,清四海,使大漢中興,永固社稷。唯上帝鑒之!”
聲音洪亮,傳遍廣場,文武百官與百姓皆跪地叩拜,山呼“萬歲”。
禮畢,劉進將祝文付之一炬,象征著上天已接納他的祈告。隨後,他轉身麵向百官,接受朝賀。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山呼海嘯般的呼聲此起彼伏,回蕩在長安上空。劉進望著腳下跪拜的眾人,心中湧起一股沉甸甸的責任感——從今日起,這萬裡江山,這億萬生民,便都在他的肩上了。
登基禮畢,劉進返回太極殿,正式宣布改元“建安”,取“建立安寧天下”之意。
“傳朕旨意,”劉進坐在龍椅上,聲音透過殿內的回聲,清晰地傳到每個人耳中,“大赦天下,除謀逆、殺人等重罪外,其餘囚徒皆赦免;免關中、並州、涼州百姓賦稅一年,以休養生息。”
“陛下聖明!”百官再次叩拜。
接下來,便是安頓後宮。劉進深知,後宮安定,方能專心朝政。
“尊何氏為皇太後,”他首先下旨,“於皇宮西側修建慈寧宮,供太後居住,一應供奉,務須豐厚。”
何太後雖未親臨大典,卻也在長樂宮聽聞消息,心中安定——劉進並未因登基而薄待於她,這份尊榮,足以讓她在後宮安身。
隨後,便是冊封皇後與太子。
“冊封馬氏秀英為皇後,”劉進看向階下,馬秀英身著鳳袍,端莊得體,正與其他命婦一同跪拜,“授金冊金寶,居中宮坤寧宮,統攝六宮。”
馬秀英叩首謝恩,聲音沉穩:“臣妾謝陛下隆恩。”她自劉進微末時便相伴左右,賢良淑德,母儀天下,無人不服。
“冊封長子劉皓為皇太子,”劉進繼續道,“居東宮,設太子詹事府,擇賢能輔之,教以詩書禮樂,軍國大略。”
已經八歲的劉皓行至殿中,長得英俊精乾,頭腦也極其清明。他跪下接旨的同時,也象征著新朝的傳承有望。當然,劉進一點也不擔心這位能不能維持基業,李世民模板之下,劉進甚至覺得,他比自己更適合當皇帝!
接下來大封後宮,而東漢後宮舊製,僅有貴人和美人兩級,等級簡略,難以彰顯尊卑。劉進索性下詔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