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火搖曳,映照著那行潦草模糊的批注,每一個字都像是一雙窺探的眼睛,讓沈清辭遍體生寒。
“癸水通幽,非鑰莫啟。十鎖連環,一線生機。慎之!慎之!”
這絕非柳嬤嬤的手筆。字跡倉促慌亂,透著一股強烈的警告意味,仿佛書寫者正身處極大的危險之中。他知道書篋的奧秘,甚至可能知道裡麵藏著什麼!他所說的“一線生機”,指的是那本醫案能帶來的生機,還是……開啟書篋本身暗藏著某種生機?
而這批注出現在太醫署的《本草綱目》上,是否意味著,太醫署中,早就有人知曉蕙苑西偏殿的秘密,甚至一直在暗中關注?
這潭水,實在太深了。
沈清辭吹熄蠟燭,將自己埋入冰冷的黑暗中,心亂如麻。母親的醫案如同燙手山芋,藏在她床下,也藏在她心頭,帶來的是沉重的負擔而非喜悅。
這一夜,她輾轉反側,噩夢纏身。時而夢見楚家衝天的火光和淒厲的慘叫,時而夢見那本醫案自行翻開,裡麵卻空無一字,時而夢見無數雙眼睛在黑暗中死死盯著她……
翌日,她眼下帶著明顯的青黑,神色倦怠。
雲苓隻當她是不適應聆秋閣的陰冷環境,憂心忡忡地勸道:“小姐,要不……咱們想辦法求求陛下或是皇後娘娘,換個地方住吧?這地方實在太磋磨人了。”
沈清辭搖搖頭。換地方?皇後巴不得她在這冷宮角落自生自滅,皇帝的態度更是莫測。求告無門,反而顯得自己無能嬌氣。
她現在唯一能依靠的,隻有自己,和那本不知是福是禍的醫案。
然而,現實的壓力很快接踵而至。
上午,內務府派了個小太監來送這個月的份例。不僅東西比昨日更差布料粗糙,茶葉陳腐,炭火甚至是半濕的煙炭),那太監的態度也愈發輕慢,將東西往院中石桌上一扔,便陰陽怪氣地道:“沈采女,您如今住在這北苑,用度自然比不得彆處主子。內務府也有難處,您多擔待。若沒什麼事,奴才就告退了,那邊林才人處還等著奴才去送東珠呢!”
說完,也不等沈清辭回話,便大搖大擺地走了。
雲苓氣得渾身發抖,眼淚在眼眶裡打轉:“他們、他們欺人太甚!”
春桃和秋桂站在一旁,眼神閃爍,低著頭不敢說話,但那份微妙的態度變化,顯然也覺得跟著這位主子前途無亮。
沈清辭麵無表情地看著石桌上那堆堪堪維持生存的份例,心中冰冷。皇後的打壓,已經從暗處走到了明處。再這樣下去,彆說查明真相,恐怕連基本生存都成問題。這聆秋閣的陰冷,劣質的炭火,很快就能拖垮本就不算強健的身體。
必須破局!
而破局的關鍵……她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那夜夜哀切的咳嗽聲,以及太醫署醫官們諱莫如深的話語。
那位身份尊貴的病人,病情危殆,連太醫都束手無策……若她能……
這個念頭再次瘋狂地滋生起來。風險極大,但回報也可能極高!一旦成功,獲得的或許不僅僅是一點賞賜,而是一個強有力的庇護,一個能在皇後甚至皇帝麵前說話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母親的那本醫案……裡麵是否正有應對此症的方法?柳嬤嬤警告她不得翻閱,但若事關生死,能否……
內心經曆著激烈的天人交戰。最終,求生的欲望和對真相的渴望壓倒了恐懼。
賭一把!
她深吸一口氣,做出了決定。但絕不能貿然行動,必須有所準備。
下午,她再次前往太醫署藏書閣。這一次,她不再詢問任何關於特定病症的問題,而是專注於借閱一些基礎的脈案解析和藥材炮製方麵的書籍,姿態放得極低,遇到值守的醫官便虛心求教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儼然一個勤勉好學的初學者。
她的低調和“識趣”讓醫官們放鬆了些警惕。她趁機在翻閱一些無關緊要的舊檔時,旁敲側擊地打聽到,太後娘娘因早年生育損傷和思慮過甚,素有咳疾,每逢春秋必定加重,近日鳳體尤為不安,已免了後宮連日請安。
太後!果然是太後!
沈清辭心中豁然開朗。那夜半咳嗽的,十有八九便是太後!而太後與皇帝並非親生母子,關係微妙……這或許是機會!
她不動聲色,繼續查閱。在一本極其古舊的、關於各地藥材貢品的記錄中,她終於發現了一條關鍵信息:太後母家祖籍江南溧陽,當地盛產一種特殊的“溧陽貝母”,化痰潤燥效果奇佳,太後入宮前常服此物緩解咳疾,入宮後亦成為固定貢品。
但近年的記錄顯示,因溧陽一帶氣候異常,貝母減產,品質下降,已許久未有上品進貢。太醫院嘗試用川貝、浙貝替代,效果均不儘如人意。
一個大膽的計劃在沈清辭腦中逐漸成形。
她需要一種藥,既能對症,又不會過於突兀,最好能勾起太後對舊物的回憶和信賴。溧陽貝母,正是最佳選擇!但上品難求……
她忽然想起,母親留下的醫案中,似乎有一篇專門論述如何通過特殊炮製方法,激發普通貝母的藥效,甚至能模擬出某些特定產地貝母的特性!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風險極大!柳嬤嬤嚴令不得翻閱醫案!
但……這是目前唯一的突破口了。
沈清辭內心掙紮良久,最終還是求生的意誌占據了上風。她提前離開藏書閣,返回聆秋閣。
是夜,待萬籟俱寂,她再次確認雲苓熟睡,這才悄無聲息地取出那本用油布包裹的《楚氏醫案》。
她的手因緊張而微微顫抖。點燃一小截蠟燭,用書本遮擋光線,她深吸一口氣,緩緩翻開了母親留下的遺著。
紙張泛黃,墨跡猶存。母親的字跡工整清秀,條理清晰,不僅記錄了大量疑難雜症的脈案和方劑,更有許多獨到的針灸手法、藥草炮製心得,甚至對一些宮廷秘藥、毒物也有涉獵和解法。其內容之精深廣博,令人歎為觀止。
她快速尋找著關於貝母炮製的那一篇。終於,在書中後部,她找到了!
“貝母性潤,然產地不同,效有優劣。溧陽貝母,得水土之精,化痰之力尤甚……若以陳年雪水浸之,輔以三分枇杷露、一分秋梨膏,文火慢煨,收其汁液,再以鬆木炭微微焙乾,則尋常川貝,亦可獲溧陽貝母七八分效力……”
後麵還詳細記錄了炮製的火候、時辰、注意事項。
沈清辭將方法牢牢記在心中,反複默誦數遍,確認無誤後,立刻將醫案重新包裹藏好,吹熄蠟燭。
心仍在狂跳,既有窺探秘辛的負罪感,也有找到方法的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