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幾天,林墨將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一座在驚濤駭浪中竭力維持平靜的孤島。他減少了所有不必要的活動,除了上班,幾乎足不出戶。在圖書館裡,他比以往更加沉默,將自己隱藏在如山高的書籍後麵,像一隻受驚的尺蠖,緊緊吸附在安全的枝條上,感知著外界最細微的震動。
“觀察者”這個冰冷的詞彙,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他的頭頂,讓他寢食難安。是哪一方勢力?是官方的特殊部門?還是如同他一樣,掌握了某種超自然力量的“同行”?抑或是……更不可名狀的存在?
他不敢再輕易動用編輯器的推演功能,尤其是大範圍的或有明確目標的推演。他擔心這會像黑暗中的信號彈,暴露自己的位置。他必須依靠最原始也最安全的方式——人類的信息檢索與邏輯推理能力。
他利用圖書館的網絡權限和自身的計算機知識,像一名數字時代的考古學家,在互聯網最隱秘的角落挖掘。他潛入那些需要特殊邀請碼或層層跳轉才能訪問的加密論壇,在那些充斥著陰謀論、都市傳說和真假難辨的奇聞異事的帖子裡,搜尋著關於超自然現象調查的蛛絲馬跡。
過程緩慢而艱難。大部分信息都荒誕不經,但偶爾,會有一兩個帖子,用極其隱晦的語言,提及一個被稱為“異常調查局”或類似名稱的機構。描述語焉不詳,但都指向其處理“不同尋常事件”、“超越常規認知現象”的性質。論壇裡的老鳥們對這個名字諱莫如深,言語間透露出一種混合著敬畏、恐懼和無奈的情緒。
幾乎就在他鎖定這個關鍵詞的同時,現實世界的反饋接踵而至。
他敏銳地察覺到圖書館周圍的氣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一個以前從未見過的、穿著灰色夾克、總是坐在閱覽室最角落看報紙的中年男人,報紙常常半天不翻一頁,鏡片後的目光卻像探照燈一樣,看似無意地掃視著整個大廳,尤其在某些固定時間點,會在他——林墨的身上短暫停留。另一個打扮入時、自稱是某大學社會學係研究生、來做關於市民閱讀習慣調查的年輕女性,問題卻往往圍繞著圖書館的曆史、特殊藏品以及……最近是否接收過什麼“特彆”的捐贈品。她的笑容甜美,但眼神深處缺乏真正的好奇,更像是在執行核對清單的任務。
他們的身上有一種共同的特質:訓練有素的觀察力,言行舉止間帶著一種難以掩飾的協調感和目的性。林墨幾乎可以肯定,這就是“異常調查局”的人。他們的到來,無疑與那本《基礎導引術》引發的、超越常規的能量波動有關。公園裡的老中醫或許隻是開始,這本“書”的影響,正沿著社會關係的網絡悄然擴散,終於觸碰到了官方的警戒線。
危機如同陰雲般壓頂。對方是專業的、成體係的組織,而自己隻是一個意外獲得力量、毫無根基的孤家寡人。正麵衝突無異於螳臂當車。
坐以待斃絕非他的風格。他必須主動出擊,但不是魯莽的對抗,而是精巧的引導和偽裝。他需要創造一個機會,一個能與對方接觸,卻又將自己真正的核心——“林墨”這個身份——完全隱藏在迷霧之後的機會。他需要一個足以吸引火力、承受scrutiny詳細審查)的“盾牌”,一個全新的身份。
一個形象在他腦海中逐漸清晰、豐滿起來——“墨師”。一個神秘莫測、博古通今、隱居於市井的古玩店老板。這個身份既能合理地接觸一些“老物件”,又能為他的某些非常識知識提供解釋的源頭。
他再次小心翼翼地動用了編輯器,進行了一次至關重要的推演:
【推演:如何以‘墨師’的身份,與調查局人員進行一次安全、可控的初次接觸,並有效轉移其對我‘林墨’本體的調查注意力?】
推演消耗了2單位能量,給出了一條迂回而細致的路徑。核心在於:他需要一件合適的“道具”,以及一個精心布置的“舞台”。
道具,必須是一件能引起調查局興趣,但又不能過於驚世駭俗、以免引火燒身的“異常物品”。他決定再次進行一次“微小創造”。這次,他選擇了一個更不起眼的小物件:一枚看似普通的清代“乾隆通寶”銅錢。他要賦予它“微弱辟邪、靜心凝神”的概念屬性。這次創造消耗了5單位能量,再次讓他本就不富裕的能量儲備見底,但換來了一枚看似尋常、卻蘊含著一絲清涼安神能量的銅錢。
舞台,則選在了古文化街深處一家即將轉讓的老字號古玩店“博古齋”。店主是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準備回鄉養老。林墨用上次剩下的錢,又通過一次極其謹慎的、模仿中獎模式的推演“賺”來一筆資金,迅速盤下了這家店。他看中的是店鋪原有的古樸格局、相對隱蔽的位置,以及那一架子真真假假的舊物本身就能提供很好的掩護。
他簡單收拾了店鋪,沒有做太大改動,隻是加深了那種歲月沉澱的氛圍。他將一些真正的舊貨和自己創造的那枚銅錢混雜著擺上貨架。他為自己置辦了一身深色中式盤扣的服裝,戴上了一副平光眼鏡,最關鍵的是,一副隻遮住鼻梁以上部位的、木質紋理細膩的半臉麵具。對著店裡那麵斑駁的銅鏡,他反複調整自己的站姿、走路的步態、說話的語氣和眼神,努力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沉穩、內斂、帶著幾分神秘和書卷氣的隱士形象——“墨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魚餌已備好,舞台已搭設。現在,需要的是讓魚兒自己遊過來。他通過一次匿名的、經過變聲器處理的網絡電話,向本地文化市場管理部門“含糊”地舉報,稱古文化街“博古齋”新收來的一件小玩意,似乎有點“邪門”,拿在手裡讓人心神不寧。
兩天後的一個下午,天色陰沉,細雨霏霏。古玩街上遊人寥寥,青石板路濕滑反光。“博古齋”的門楣上,那塊老匾額在雨水中顏色深暗。店內光線昏黃,隻有幾盞射燈照亮著博古架上的器物,空氣中漂浮著檀香和舊木混合的氣味。
“叮鈴——”
清脆的風鈴聲響起,店門被輕輕推開。
來了。
林墨——此刻,他是“墨師”——正背對著門口,站在一個博古架前,手裡拿著一柄青銅小劍,用軟布細細擦拭,仿佛在對待情人的肌膚。他沒有回頭,隻是用一種經過刻意調整、帶著幾分沙啞和磁性的嗓音淡淡地說:“隨意看,真品不多,價簽上有數。看中了再問。”
進來的正是那個之前在圖書館出現過的、做社會調查的年輕女性。她今天換了一身更休閒的裝扮,像是普通遊客,但眼神中的那份銳利和審視,卻難以完全掩飾。她身後跟著那個看報紙的中年男人,氣息沉穩,步伐有力,顯然是主導者。
女子在店裡隨意逛著,手指看似無意地拂過一件件瓷器、玉器、木雕,目光卻像掃描儀一樣,不放過任何細節。中年男人則徑直走到櫃台前,沒有多餘的寒暄,從口袋裡掏出一個黑色的證件夾,在林墨眼前快速晃了一下,壓低聲音,語氣公事公辦:“老板,打擾一下。我們是市文物局專項檢查組的,接到群眾反映,說你店裡最近收了些來曆不太清楚、可能涉及文物走私的物品,需要配合檢查一下。”
證件一晃而過,但林墨憑借過人的動態視力,還是看到了那個清晰的徽記和“異常調查局”的字樣。果然是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