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回頭看看連孔夫子都未能裁斷的《兩小兒之辯》。”
“依你等見解——太陽,究竟是晨近而午遠,還是相反?”
......
夜幕降臨。
朱元璋、朱標、朱允蚊、朱允熥。
飯畢,老皇帝召兩位皇孫至謹身殿。
“啟奏陛下,如今京城市井,已沸沸揚揚。”
“《兩小兒之辯》再被提起。”
“民間議論如潮,震動四方。”
錦衣衛都指揮使蔣琥立於殿外,將城中情形一一道來。
“嗯,此事本就在意料之中。”
朱元璋微微頷首。
今日朝中尚且紛爭不斷,豈能指望百姓默然無聲?
他從不主張遮掩民情,待真相揭曉才宣之於眾。
此事本無隱瞞必要。
朝廷所言皆已公開,百官散去之後,流言自會四散。
不如放任事態發展,看這京城百姓作何反應。
況且,新學若要生根,必經風雨洗禮,不能僅憑聖旨一紙,便令天下信服。
這也是他今日始終沉默,既未支持,亦未阻攔的緣故。
直至三孫以宋濂之事,駁得方孝孺等人無言以對。
那時,朝中的爭執,在他眼中便已失去繼續的意義。
說到底,無論外界如何議論,如何召集大儒辯難,甚至掀起波瀾——
洪武帝對此,胸有成竹。
原因無他。
此前一段時日,就連他自己也未曾想過要動搖以“四書五經”為核心的科舉製度。
須知——
“四書五經”與“南北榜”,皆是他當年引以為傲的治國之策。
當初初聞“文教興國、百工振業”之說時,他毫不猶豫地予以否決。
可如今,聽了太子的一番陳詞,又細察那幾門新設之學,再加上允熥所講的“魚躍龍門”之理,以及國學、地理、曆史等學科的多元並舉。
局麵,已然不同。
他心裡明白,這些調整能實實在在地緩解日後科舉僵化、衰敗的趨勢。當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令老皇帝內心認同的,還是那幾門新興學問中,關於掌握並運用世間規律的部分。
這些東西,連他都感到震撼。
必須承認,當第一次聽聞那些關於認知與利用規則的理念時,這已不再是僅僅屬於大明的事了。
不!
這是自古以來,頭一回有人用這樣一種全新的方式去觸碰這個世界的本質。
這些年,從當年廟裡那個小沙彌,到今日坐擁天下的帝王,讀過的書無數,走過的路漫長。
對於儒、釋、道三家傳承下來的學說,他也漸漸有了自己的體悟。
儒學,若說得直白些,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秩序。
譬如君臣之義、家國情懷、孝悌忠信、君子風範,全都是關於為人處世的道理。
而釋門,即佛家之學,探討的是人與內心的關係。
心如明鏡,需時時拂拭,修身養性,便是通向覺悟之路。
至於道家,則是人與天地自然的聯結。
順乎天理,順應四時,不妄為,方得自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三大體係,幾乎囊括了人間萬象的解釋。
可細細想來,它們終究偏向於從心出發,依賴感悟與思辨。
而眼下出現的新學問,卻是立足於實物、實證,真正去探究萬物的本質。
這種對自然的研究,雖也提到“自然”二字,卻與道家所說的“道法自然”完全不同。
字麵相似,內涵卻南轅北轍。
喜歡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請大家收藏:()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