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怒聲喝道:“那你還說什麼?同樣的購買力,彆人能做到上億,我們為何才四百萬兩白銀?”
唰——
林誌恒臉色瞬間蒼白。
想再說些什麼,卻張不開嘴。
就在此刻。
韓林學士中的黃子澄,自認在朝政上鑽研多年,胸有成竹。
“啟奏陛下,臣曾就這個問題,與二皇孫深入討論過。”
“今日,願將當日所思,呈於陛下。”
話音剛落。
皇上輕聲“咦”了一聲。
朱允炆立刻投去感激與信任的目光。
而他轉頭望向後麵的朱允熥,儘管對方之前出儘風頭,但在這樣的場合,仍顯怯場。
見他看來,頭低得更深了。
朱允炆嘴角微揚,隨即高聲開口。
“皇爺爺,黃先生確實跟孫兒提過此事!”
“哦?”
“那你來講。”
皇上目光轉向黃子澄。
“回陛下,臣以為……”
“我朝財政不及宋朝,非是國力不濟,而是存在三方麵天然劣勢。”
“講。”
皇上一邊點頭,一邊悄然將目光移向一側。
朝堂之上,早有記錄官將每句奏對都記下。
而這次朝會,皇上早已定下主旨:
如何提升大明財政稅收。
在提出解決方案前,必須集眾人之力,找出問題根源。
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製定對策。
黃子澄也很配合。
“其一,我大明建國未久,根基尚淺。而宋朝享國二百餘年,太平盛世不斷。”
“這是教化萬民、積累財富的長久之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今的大明,才剛踏上興盛之路,根基尚淺……一切尚在起步階段,正要努力向上攀登。”
“眼下最要緊的,就是讓江山穩固,天下安定。”
黃子澄侃侃而談,言語之中充滿激情。
他說著說著,也融入了自己的想法。
滿朝文武聽罷,頻頻頷首,表示認同。
“第二點,便是從皇爺登基之初,所推行的四民政策。”
“士、農、工、商。”
“大明立國不過二十五年,始終重農抑商。皇爺定下製度,四民各安其位。”
“商人為賤民,一旦入了商籍,子孫後代都不能讀書做官。”
“百姓自然都願意務農,不願從商。”
“久而久之,商業凋敝,稅源自然減少。”
“第三點……”
黃子澄說到這兒,語氣一緩。
他神情一肅,繼續道:
“這第三點,是財政數據上的區彆。”
“彆看宋朝記錄,年入高達一億六千貫!”
“但他們把布帛、絲綢、鹽鐵等都算進去了。”
“而我大明……”
“主要收的是稅糧!”
“那四百萬兩白銀的收入,隻是純粹的銀錢,並未計入其他物資。”
說完這些,他掃視群臣,見眾人點頭稱是,黃子澄心中暗喜,知道自己的分析大致無誤。
臉上不禁浮現出一絲自信的笑意。
“黃大人果然深諳財政之道!”
“到底是太子身邊的人,理政之事信手拈來。”
“黃大人,才識過人!”
百官紛紛稱讚。
老爺子也點了點頭。
說實話,黃子澄所說的問題,確實存在。
但老爺子心裡總覺得,這三點未免有些表麵。
如果真是這樣,那為何如今大明還是捉襟見肘?
為什麼南宋隻占據江浙一地,卻能年年繳納大量歲幣,還被稱為富庶之國?
這怎麼解釋?
喜歡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請大家收藏:()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