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爺爺喂你吃。”
稚童張開嘴,甜甜一笑,一口咬下。
“好吃嗎?”
“爺爺,好好吃!”
“哈哈,我就知道咱大孫愛吃,愛吃就多吃點。”
老爺子將食盒輕輕放在桌上,接著饒有興趣地望向孫兒。
“背的是什麼?給爺爺說說。”
小朱雄英奶聲奶氣地答道:“是白居易的《觀刈麥》!”
“爹爹,讓我背吧。”
“哦……”老爺子輕輕應了一聲,點了點頭。
他雖年少時未曾入學,但做了這麼多年的皇帝,文化素養早已今非昔比。
那些他隨手寫下的詩詞,尋常文人根本望塵莫及。
像白居易這首寫大唐賦稅、感歎做官安穩的詩,他自然熟稔於心。
“大孫接著背,背給爺爺聽。”
老爺子話音剛落,小孫子立刻點頭。
他一邊晃著腦袋,一邊認真地開口:
“複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儘,拾此充饑腸。”
背到這裡,小雄英忽然眼圈泛紅。
“爺爺,她們太慘了……”
老爺子一怔,隨即驚喜道:“我大孫聽懂了這詩的意思。”
“嗯。”小雄英認真點頭,“爹爹教過我。”
“她們因為要交稅,田地都賣光了,家裡沒糧食吃。”
“隻能背著孩子,跟在彆人後麵,一隻手拎著破筐,一隻手撿麥穗吃。”
“百姓真的好苦啊。”
老爺子聽後笑得開懷。
小小年紀就有這等悲憫之心,讓他倍感欣慰。
“爺爺,百姓已經這麼苦了,為什麼官府不體恤,還要逼他們交稅呢?”
老爺子一時語塞,緩緩道:“因為國家要運轉,將士要打仗。”
“打仗就得吃糧,沒有糧就保不住邊疆。”
“既然是大唐的百姓,享受了太平,就得儘些義務。”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小雄英又問:“那為什麼士大夫不用交呢?”
“哦?”老爺子眉頭微挑。
“您聽!”小雄英奶聲奶氣地繼續背: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儘日不能忘。”
“他們不用種地,就有三百石的俸祿!”
“爹爹說過,一畝田一年才收兩石多點,三百石得種多少地啊!”
“那得是好多農戶辛辛苦苦種上好幾年。”
“而且,爹爹還說,俸祿隻是小頭,真正多的是其他來路,多得嚇人。”
“好多官,都是從百姓身上撈的。”
老爺子聽懂了。
他知道,大孫說的就是貪腐。
這一次,他沒笑,隻是摸著小孫子的頭,低聲歎息:
“是啊,能像詩人這樣,知道自己俸祿多、心懷慚愧的,已經是清官了。”
“更可怕的,是那些貪得無厭的人!”
他也不管小孫子能不能聽懂,繼續說道:
“他們的手段數不勝數。像唐朝的兩稅製,咱們大明也照著來。”
“夏稅六月交,秋稅九月繳。”
“除了這些,還有不少按人頭來征稅的辦法。”
“有田賦、人頭稅、租稅、還有各種雜七雜八的稅!”
“其中最複雜、最繁瑣的,就是田賦。”
“每年朝廷都會定下糧食稅收的標準,但實際上收稅的,都是地方官員。”
“他們會怎麼收?”
“清廉的官員自然照章辦事,但那些貪婪的,就趁皇帝管不到那麼遠,動起了歪腦筋!”
喜歡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請大家收藏:()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