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灑落在山間小路上。
一個穿著紅衣的小男孩,輕快地走著。
身旁的劉先生卻神情嚴肅,眉頭微皺。
“謙兒,你還小,不懂這裡麵的門道。”
“你是個好苗子,將來一定有大出息。”
“我教你就隻敢教最基礎的內容,連四書五經都不敢詳細講解,就怕我這點水平耽誤了你。”
朝陽映照下。
劉夫子停下腳步,身影在光中顯得格外沉穩。
他低頭看著眼前的小孩,語重心長地說道:
“你要記住,咱們大明洪武帝為了平衡南北學子的錄取人數,特彆規定科考內容隻出自四書五經。”
“這幾部儒學經典,都是聖人之言,字字珠璣,蘊含著為人處世、君臣之道、修身齊家的大道理。”
“但這些經典的注解,卻是後世的大儒所寫。”
“聖賢的話雖精妙,但具體解釋卻因人而異。”
“每個朝代因國情不同,對這些經典的解讀也有出入。”
“甚至有些地方改動了字句,調整了斷句,各種變化都有。”
小男孩認真地仰起頭,聽得格外專注。
劉先生輕輕歎了口氣。
“正因為大儒們的注解不一,每個人的理解也就不一樣。”
“同一句話,可能十個人就有十個解釋。”
“所以我才覺得自己學問不夠,不敢輕易教你那些容易引起歧義的內容。”
“怕的就是誤了你。”
他又歎了口氣。
“可是……那位婦人卻不一樣,她真的敢教你。”
“你還太小,心地純淨,不懂人心複雜。可外麵的世界,不都是好人。”
“這種事,一個沒讀過多少書,連秀才都沒考上的普通婦人,又怎麼能教得了你?”
“謙兒,你要明白,我是為你好。”
劉先生苦笑了一聲,說道:“我這一生,曾進過國子監讀書,卻中途離去,本就是半吊子。多虧你爺爺的幫助,我才辦起了私塾。”
“我知道自己的水平,能教的就教,不懂的、不確定的,我絕不會亂講。”
“我雖慚愧,但絕不能誤人子弟!”
“聖人說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劉先生說完,也不管身邊的小男孩有沒有聽懂。
他轉身,繼續向前走去。
原本還想再勸幾句的小男孩,本來覺得先生有些太嚴厲了。
但聽完這番話後,他也明白了先生的良苦用心。
於是,他點頭說道:“先生說的是大智慧。”
劉先生聽後,微微一笑,牽起小男孩的手,再次向前走去。
不久後,前方幾條岔路口的小村落裡。
出現了幾個小男孩熟悉的小身影。
他知道,這些人都是曾經一起在馬婆婆那裡讀書的夥伴。
他高興地揮手打招呼。
“阿謙,這位是……”一個紮著兩個小辮子的女孩問。
“是我的先生。”小男孩回答。
這時,劉先生忽然問道:“那位馬婆婆,連女孩也教?”
女孩是村裡的孩子,她知道能識字已經是非常幸運的事了。
被先生這麼一問,她有些緊張,低聲回答:“那位奶奶說,識字總是好的,以後就算成了家,也能做個識字的母親。”
劉先生原本緊鎖的眉頭,稍稍放鬆了一些。
“看來,她也有她的好心。”
“走吧。”
一群人繼續朝那座他們走過了無數次的小院子走去。
大約一刻鐘後。
他們終於看到了那座熟悉的院落。
可是!
眼前的畫麵,卻讓他們全都愣住了!
他們看見幾頭水牛,背上馱著一袋袋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