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帝——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信王,走到帝國的最高位。
他從登基起,便立誌成為一位明君。
他勤政、自律,日以繼夜操勞國事。
文臣們說魏忠賢是禍國大患,他信了。
或許在那些所謂“名士”眼中,魏忠賢就是難以製服的惡魔。
他們要借刀殺人,而皇帝成了執刀之人。
對付一個太監,對皇權而言,不難。
沒過多久,魏忠賢就被除掉了。
然而,當魏忠賢不在了,他才真正體會到,做事有多艱難。
他這才明白——
自己那位兄長,天啟帝,雖被稱為“木匠皇帝”,但並非無能。
當時內閣被群臣操控,政令無法貫徹,賦稅難以征收。
讓那些“清流”去辦事,一個個滿口仁義,卻拿不出實際辦法。
身為皇帝,卻束手無策,那種憤怒,無法言表。
他終於懂得,治理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需要金錢支撐。
邊軍要糧餉,災民要救濟,宗室與官員的俸祿也不能斷。
可大明的財政,早已千瘡百孔。
皇權,被層層瓜分。
連原本應是天子親信的錦衣衛,也早已被內閣掌控。
天啟帝當年,走投無路,隻能扶持宦官勢力。
為的是,打造屬於皇帝自己的力量,去籌錢、去辦事。
可惜,他死得太早。
崇禎上位太早,魏忠賢殺得太早。
閹黨一除,那些“清流”又紛紛占據朝堂,口口聲聲仁義道德。
可真要他們出手治理,卻總是推諉扯皮,說什麼“國庫空虛”、“天災不斷”、“力有不逮”。
直到這時,崇禎才明白:“空談誤國”這四個字,不是說說而已。
他終於看清楚——
整個朝廷早已僵化,整個朝堂早已腐朽。
從弘治年間那段短暫的中興,到如今,經曆了太多太多。
嘉靖帝自詡聰明絕頂,擅長權謀,但晚年做了什麼?
沉迷丹藥、信奉道教!
崇道誤政、內憂外患、內閣爭鬥、國事荒廢。
萬曆帝更誇張,三十年不上朝……
皇權早已衰微,如今隻剩下一個空架子。
三次大規模用兵,每次都像在抽空大明的元氣,一點點榨乾這個帝國最後的力氣。
從崇禎繼承皇位開始。
真正能稱得上“興盛”的,也隻有七十年前的弘治年間!
而他本人——
因為鏟除了魏忠賢,走錯了第一步。
看清了一些官員的嘴臉。
從此以後,崇禎不再相信任何所謂的忠臣。
大明的邊患日益嚴重,後金的勢力迅速壯大,他們集結在關外,野心直指整個中原。
袁崇煥——
一開始被崇禎寄予厚望、肩負抵禦後金重任的大臣。
卻因為後金的一次小小離間計!
崇禎便懷疑他叛國,親手把他處死。
盧象升、孫傳庭……
一個又一個,明末本可以力挽狂瀾的大臣。
最初,崇禎也曾給予他們極大的信任。
但他太容易懷疑,朝中稍有幾句挑撥之言,他就徹底推翻之前的所有信任。
他像個迷失方向的人,不知道該往哪走。
隻能不斷試錯,一錯再錯!
盧象升戰死!
盧家一門忠烈,到死都無怨無悔。
直到那一刻,崇禎才幡然醒悟。
又開始自責、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