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此時。
不是那弟子。
而是莫古出列!
“此前在草原遊曆時,曾遇見兩位官員……”
“看起來,像是明國之人。”
“一個叫黃子澄,一個叫趙茂。”
唰!
此言一出,朱允炆當場變色!
朝堂之上,眾人紛紛側目。
莫古嘴角微揚。
“貴國請莫要動怒。”
“此事與我們無關。”
“是他們,主動請求我們帶走的!”
“而如今。”
“雖說趙茂年事已高,不幸死於途中。”
“但黃子澄,已成為我帖木兒國的政務顧問……專為大汗出謀劃策!”
“前途……不可小覷!”
“當啷”一聲。
朱允炆手中的酒杯滑落,砸在地上。
清脆的響聲,驚動四座。
他臉色驟變!
就在此時,朱允炆猛然抬頭,眼神如刀,第一時間,便望向對麵。
“黃子澄!”
“他?黃先生?”
“不!”
“他早已不是先生。”
朱允炆心中瘋狂怒吼,卻無法出聲。
腦海中,卻浮現出那個女子的身影。
她曾說過——
黃先生一直在等他。
如果……
如果選擇與他們聯手,黃先生是否願意輔佐自己,登上那至高之位?
這個念頭剛冒出來,便被朱允炆強行壓製。
但——
內心的渴望一旦生根,說什麼都不會停下。
正如今日。
他眼神陰沉,死死盯著那使團之人。
同時,目光又掃向朱雄英!
“那位老者所說氣數未儘……是真是假?”
“那為何還不散去?”
……
“不得不說,明國士人,在治理和育人方麵,確有獨到之處!”
“比起波斯人,乃至西方更遠之人,更懂得為我所用!”
“帶回去不過幾日,便呈上一份治國之策。”
“雖與我們原有想法不同。”
“卻不得不說,更合我意!”
“譬如……”
“他提出兩點。”
“其一:仁!”
“其二:削!”
這時,一位弟子上前,笑意盈盈。
“仁,是對百姓施以仁政,尤其對新收之地,施行善政,方可穩固統治!”
“至於削——”
“削去地方武將之權,兵權收歸中央,由軍部統一掌控!”
“甚至……”
“他還建議大汗設立南北兩院!”
“南院掌政務,北院管軍事。”
“軍政分立!”
“下設六部——”
“一管稅賦財政,一管工程製造,一理刑獄審判,一統地方軍權,一察百官言行,一主人才選拔!”
隨著此話傳出。
一時間,宋國百姓紛紛怒火中燒。
“這不是我們明國的六部製嗎?”
“連科舉選才也被他們拿去用了?”
“好一個黃子澄!”
“竟如此背叛國家!”
“這種奸賊,真是讓人恨得牙根癢癢!早知道就該除掉他,現在倒成了彆國的助力!”
“是啊,當年被陛下貶斥,如今卻成了敵人!”
人群中情緒高漲,甚至有人開始怒罵。
黃子澄的名字,已經被貼上了“叛臣”的標簽。
莫古遠遠地看著這一幕,眼神裡帶著幾分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