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進殿前,其實心裡都有了想法,不少人已經在心中打好算盤,覺得自己找到了答案。
一位大臣出列說道:
“陛下……”
“恐怕是近年來鐵嶺衛逐漸內撤,加上高麗王庭日益驕縱,才讓他們起了這等非分之想!”
提到鐵嶺衛,另一位官員緊接著開口:
“陛下,鐵嶺衛所處之地本就貧瘠,每年所需糧草都要遼東都司供應,開支巨大,又無法像其他軍戶一樣屯田自給。”
“因此,自從洪武二十一年設立鐵嶺衛以來。”
“北方的軍費開銷日益沉重,已難以為繼,故依陛下此前指示,逐步向內地遷移。”
說到這件事,老爺子也回想起當時的緣由。
說到底……
大明的軍隊製度,是老爺子頗為得意的一項製度——軍戶屯田衛所製。
說白了,就是:
打仗時,拿起武器上陣!
和平時期,就種地謀生。
而且,因為“四民之策”不可動搖的緣故,“士、農、工、商,包括軍戶”,一旦身份確立,就不能更改。
這種軍戶製度,在初期確實有效。
多年來,大明軍隊持續對抗北元殘餘、草原上的瓦剌和韃靼。
北境防線從關西八衛,一直延伸到遼東的奴兒乾都司……
再往西,還需防備東察合台汗國……
畢竟,在他們的傳統裡,“黃金家族”仍代表著皇族血統。
儘管這個“一家人”內部常年內鬥不止,但每當出現一位強勢領袖時,黃金家族的榮光,便仿佛再度被喚醒。
大明東部,需要嚴防倭寇侵擾。
到了西南邊地,又有德裡蘇丹與泥婆羅不安於室。
至於烏斯藏都司,名義歸屬,實則混亂不堪。
再往南看,還有阿瓦、真臘、安南、占城等勢力盤踞。
這片土地,自炎黃二帝起,先祖便占據最富庶的中心地帶。
曆經虞夏商周、春秋戰國、秦漢唐……
分合交錯,戰火不息。
如今,江山歸於大明,這片華夏之地,再次穩固。
所以,大明對邊疆的態度,從不含糊。
洪武皇帝將功臣與諸子分封各地,鎮守邊疆。
永樂皇帝遷都北平,天子親守國門。
這不是空談,而是用刀與血去踐行!
“軍戶製”在太祖手中誕生,推行各地邊疆。
他對此製度極為滿意,認為能節省開支,令軍隊自給自足。
好處頗多,但隱患也漸漸浮現。
如今,鐵嶺衛的內遷問題,成為頭疼之事。
“這決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敲定的。”
“咱還在權衡。”
鐵嶺衛地處北疆荒地,土地貧瘠,難產糧食。
軍戶製講求屯田自養,而此地無法實現,所以,必須遷移,去一個能耕種、可立足之地。
“正因為如此,高麗才起了貪念。”
“哼!”
“還跟咱談什麼‘自古以來’!”
太祖不再糾纏過往種種,目光掃過群臣。
“咱召集你們,隻為一個目的!”
“他們接連上表,說鐵嶺以北的文、高、和、定、鹹諸州,直至公鎮,曆來就是他們國土!”
“還要咱大明歸還!”
他猛然起身,眼神如刀,殺氣騰騰。
隻吐出一字——
“打!”
一聲令下,殿內氣氛驟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