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爺子眼神一亮,連帶幾位重臣也紛紛轉頭。
那官員頓了頓,麵露一絲尷尬:
“但……是個六七歲的孩童。”
“魯大人,這是在拿我們尋開心?”
被點名的魯大人連忙擺手,苦笑回應:
“不敢不敢,實是屬下能查到的極限了。”
老爺子臉色微沉,片刻後擺擺手:
“罷了,既然沒有線索。”
“那就退朝吧。”
“茹瑺、藍玉、還有戶部、五軍都督府的,一會兒來文華偏殿,有要事相商。”
“老大、老三、老四,你們也留下。”
“是,陛下父皇)!”
午朝即將散去。
老爺子拿起桌上的信,準備起身離開。
忽然——
“等一等!”
一聲突兀的呼喊,讓整個大殿為之一靜。
眾人望向龍座之上。
隻見老爺子的手指正緊緊捏著那封信,緩緩展開。
原本看似空白的信紙背麵,竟然浮現出四個小字。
從右至左,位於左下角。
老爺子瞳孔驟然一縮。
“軍製改革?!”
……
與此同時。
朱雄英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
這才是他的真正用意。
強國富民,內修外拓。
靠什麼實現?
不止是向外開拓疆土、提升國力,更要解決眼下潛藏的隱患。
畢竟,開疆拓土耗時太久,出兵征戰也得名正言順,過於被動。
比如這次的“高麗”,遠在天邊,真要動兵,又得耗費大量精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可軍製改革就不一樣了。
毫不誇張地說——
自從洪武皇帝確立軍戶製,號稱“軍農一體”以來,大明的隱患就已悄然埋下。
簡單來說,明軍采用的是衛所製度。
比如後人熟知的“錦衣衛”,還有眼下提及的鐵嶺衛,都是衛所的一部分。
一個“衛”的編製,大概有五千七百多人。
下麵設有千戶、百戶、總旗、小旗等層級。
千戶與百戶,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他們統領的人數規模。
總旗,管轄五十人。
小旗,統帶十人。
這一製度,是老爺子頗為自豪的創舉。
他曾豪言:“咱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這話聽起來,確實很有氣魄。
不能否認,在洪武初年,衛所軍戶確實做到了自給自足,開墾土地,實現軍農一體。
可問題也隨著製度的推行逐漸浮現。
製度剛設立時,或許確實有效。
但人,終究會變。
一人為軍戶,世世代代皆為軍戶。
身份被固定,階層難以流動。
不過十年光景,這些軍戶便漸漸淪為百戶、千戶手中的私人武裝。
一旦軍隊變成地方將領的私兵,洪武皇帝當年引以為傲的“養兵百萬、不費一粒米”的承諾,也就成了空話。
大明末期朝廷的衰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遼東一帶的將領家族長期養寇自重,年年向朝廷伸手,索要巨額軍費糧草,最終拖垮了國家財政。
喜歡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請大家收藏:()大明仙緣:我的皇孫在幕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