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剛說到這裡,就被朱允炆打斷。
“三弟!四民之策是國家根本,軍戶製也是大明守邊的根本。”
“你怎敢妄加評論?”
“妄言?”朱允熥卻看著老爺子。
“那鐵嶺衛要內遷,不就是因為遼東土地貧瘠,養不活他們,才想搬到銀州去。”
“可再看東南富庶之地,衛所軍戶卻占有大片良田。”
“皇爺爺!”
“這種局麵,本身就是個隱患!”
“如果有一千戶心懷不軌,效仿地方豪強,巧取豪奪,將手下軍戶的土地占為己有,那這些人靠什麼過活?”
“軍戶的後代,世代隻能當軍戶,但如果連地都沒有了,他們還會有為國家打仗的意願嗎?”
“還不止這些!”朱允熥接著說。
他像是要把心裡憋了很久的話,一股腦全倒出來。
“這些年,大明一直在打仗,所以軍隊的整體戰力還過得去。”
“但要是過幾代人呢?”
“原本該守邊疆的士兵,成天被派去種地……”
“他們的戰鬥能力從哪來?”
“戰馬變成了家裡的勞力,軍刀幾年不拿出來,一抽出來全是鏽!”
“這樣的軍隊,還能打勝仗嗎?”
“要是那些百戶、千戶像地主那樣,對手下的軍戶壓榨得厲害,軍戶看不到前路,怎麼可能安心留在軍營?”
“恐怕早就逃了!”
這幾天朱允熥看了大量資料,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判斷。
他眼神銳利。
雖然他剛才說的話有些零亂,語序也談不上順暢。
但誰都聽得懂朱允熥的意思。
這時,這位大明的三皇孫繼續開口。
“剛才齊大人提到的軍中積弊,比如擁兵自重、虛報軍餉、養賊自肥……”
“長此以往。”
“軍戶製度,就成了這些問題最好的溫床!”
“哪裡有人,哪裡就有紛爭、就有利益的爭奪。”
“既然農戶會被士紳欺壓。”
“那麼在軍戶製度下,士兵們同樣可能麵臨這種壓迫!”
朱允熥的聲音慢慢低了下去。
可整個朝廷的官員,卻都陷入了沉思。
老爺子依舊麵色如常。
隻淡淡說了一句:“接著說,你剛才說的第二點,完全獨立。”
朱允熥深吸一口氣……
他不知道皇爺爺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
但他隻能繼續講自己思考過的看法。
“大明的軍隊,必須完全獨立於地方行政體係之外。”
“除了皇帝、兵部和五軍都督府三者共同管理之外。”
“其他文官,包括各地的總督、知府、縣令。”
“都沒有權力調動軍隊。”
“但與此同時,兵部也應像戶部一樣,在各地設立相應的機構……不參與地方政務。”
“實現軍政分離。”
他說完這四個字,停頓了一下。
這四個字並不新鮮。
曆代王朝也都嘗試過。
但往往到了最後,文官總會慢慢掌控軍權,壓製武將。
而他的想法其實也很明確,就是“強化皇權”。
老爺子沒有說話。
朱允熥卻越說越激動。
他接著說道:“把這兩點結合起來。”
“軍戶製不能徹底取消,在一些偏遠地區,仍然可以保留……”
“像漢唐時期的西域都護府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