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決心改革,也必須改革!
他要將文教重塑,不再拘泥章句,而轉向百工實務,讓學問真正服務於民生國計。
可惜的是,這個時代,王陽明尚未出世。
若此人已在,單憑一句“知行合一”,便足以震動天下學林。
屆時,朱雄英便可順勢推動新政——
以文教立國,以百工興邦。
“這條路注定艱險,但非走不可。”
朱雄英低聲說道。
“外患易除,心障難破。”
他清楚得很,一旦自己的主張公之於眾,必將激起無數文人的激烈反對。
這已不是簡單的利益調整,而是動搖了他們的立身之本。
他們怎會沉默?
可該做的事,終歸要做。
況且,布局早已開始。
就在此次事件中,當楊士奇被國子監監生團團圍住時,朱雄英突然現身,向其提出一項國策:“北境之敵,務求根除。”
此舉並非偶然。
他的用意十分明確——
就是要讓太子朱標、太祖皇帝以及滿朝文武,親眼看到國子監如今的亂象。
此刻,大殿之內,監生跪伏如麻,祭酒低頭不語。
朱雄英目光微動。
有時候,破局之機,就藏在一場風波之中。
主動與被動,帶來的結局截然不同。
若由朱雄英率先開口提起此事,難免顯得刻意,甚至招來非議。
局勢如今已變。
國子監那些監生先犯了規矩!
這反倒讓朱雄英有了正當理由,名正言順地出手。
但在行動之前,他還需確認一件事。
必須見一個人。
隻因這件事牽涉太廣,他尚不清楚老爺子的真實態度。
心念閃動間,朱雄英起身而立,身形挺拔如鬆。
桃園中的身影瞬間消散。
下一刻,他已出現在鐘山另一側。
平安縣。
桃花村。
朱允熥正低頭整理近日各書坊呈報的印書名錄。
沒錯。
眼下大明境內所有字典、詞典的刊印與銷售,幕後掌局之人正是馬皇後。
今日院中,她正核算收益,為下一步擴張做準備。
朱允熥在一旁協助。
“允熥,京城傳來消息,朝廷剛頒下一條文策、一條武令,你說,會不會是你大哥在背後推動?”
處理完手頭事務後,馬皇後忽然抬頭問道。
朱允熥不假思索:“十有八九是我哥。”
“那你作何感想?”馬皇後又問,“聽聞你提過的那個楊士奇,昨夜被允炆擒住,可你爺爺當場發怒,下令抓了一大批人。如今允炆那邊,日子怕是不好過。”
“大概……是從咱們這兒走的時候,心思亂了。”
馬皇後先略帶感慨地說起家事,隨即轉入正題:“朝中熱議的,應是要徹底解決北境邊患。”
“而第一條國策,聽著倒是溫和——興文教、振百工。”
“這是什麼意思?”
朱允熥苦笑:“奶奶,這多半又是我哥的手筆,但我實在猜不透他的布局。”
“以前他總會悄悄透露一二,就像考試前給答案一樣。”
“這次說不定……”
話未說完,突然——
“砰砰砰!”
門外響起急促敲門聲。
朱允熥猛然睜眼,心跳驟然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