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坊間傳聞,這番陳述詳儘得多。
而當朱元璋話鋒一轉,提到李成桂之時。
不少大臣悄然鬆了一口氣,肩頭微垂。
實話講,若非“振興百工、改革科舉”之事,直接動搖了他們的立身之本。
誰又敢在今日與這位洪武爺正麵相抗?
現在皇上轉移話題。
不必再在風暴中心與雷霆之威周旋。
自然是求之不得。
至於高麗之事。
路上早有風聲,眾人胸中已有對策。
“陛下!”
兵部左侍郎緩步而出,雙手托舉奏章。
“陛下明鑒,自漢唐以降,高麗便仰慕中原禮樂,奉我朝為宗主,世代稱臣。”
“然其雖列藩籬,實則心懷異誌,屢屢越境滋擾,侵掠邊民。”
“隋唐兩代,皆因彼國反複無常,不得不興師問罪。”
“至於宋代,雖曾聯手共抗大遼,共禦外患。”
“奈何信義難繼,終致盟約瓦解。”
“後金人入主中原,宋與高麗音訊斷絕,邦交遂廢。”
“今我大明承天命而治,四海歸心。”
“高麗舊地先為北元所控,仍不改其窺邊之習。”
“前番竟敢聚兵南下,圖謀不軌。”
“雖中途退卻,然其貪妄之性,路人皆知!”
他言辭迅疾,字字如鐵,眉宇間透出怒意。
稍作停頓,隨即轉入要旨。
“綜觀曆代,高麗小國,背恩忘義,挑釁不斷,罪證確鑿。”
“附逆北元期間,更屢阻我使節往來,壞我大局。”
“如今內亂頻仍,權臣李成桂已有篡位之圖,天賜良機,豈可錯過?”
話至此處,他猛然抬頭,朗聲道:“若李成桂誠心歸順,何不順勢應允,使其代立為王!”
“自此之後,高麗之名可除,唯存李氏一脈,永世臣服於大明。”
此議既出,朝中文官多頷首讚同。
不動刀兵,即可納一方為屬國,既顯國威,又擴聲教。
如此功業,足載青史。
正當眾人心中稱善之際。
武班之中一人踏前一步,聲如洪鐘。
此人立於常茂之側,鎧甲未卸,氣勢凜然。
“陛下!今日之勢,主動儘在我手,何必許其建國稱王?”
“不如揮軍東進,直取開京!”
“臣乃淮西舊部,願率精銳渡江,將高麗之地儘納入大明版圖!”
語氣斬釘截鐵,毫無轉圜餘地。
其所言之意昭然若揭——趁亂取地,一勞永逸。
鷸蚌相爭之時,正宜漁人出手。
何須扶立他人,反留後患?
“皇上,此議亦合我等心意。”
常茂隨之出列,神情肅然。
平日裡,武將少涉朝堂政爭,惟戰事一起,便是建功立業之機。
身為開平王府長子,至今未有顯赫戰績加身。
鄭國公之位,全賴父祖功勳蔭庇。
昔日馳騁沙場的豪情,豈甘沉寂於廟堂清談之中?
隨同嶽父宋國公馮勝北伐元廷殘部時,因軍中不平之事與馮勝決裂。
他本性剛烈,一怒之下,在大軍即將出征之際,徑直向太祖陳情申訴。
事態驟變!
戰事不了了之,他自己反被召回軟禁府中,整整一年不得外出。
馮勝也因此失去統帥之位,兵權旁落。
主帥之職轉由藍玉執掌。
正因如此,藍玉率軍深入漠北,直搗元都。
此役大捷,功勳震天,藍玉受封涼國公。
這場勝利,離不開藍玉的用兵之道。